如果你现在有20多万预算买新能源车,你会考虑一辆奥迪、别克吗?以前这俩牌子,买起来就跟穿西装打领带一样,觉得自己走路都带风;可现在,同样价格,国产品牌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遥遥领先的智驾、还带着沙发座椅和皮卡丘车灯,真是让人挑花眼。这时候,别克和奥迪那些“老朋友”,还能靠啥再让年轻人心动?这问题不只是在问消费者,也是在问奥迪、别克自己。
很多年里,咱们买合资品牌就像买保险:图的就是个安全、个牌子,家里有面儿,邻居都夸。但近几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变天太快,新能源爆发、智能化井喷,换代节奏比刷短视频还快。以前说的“三电架构”、“全球平台”这些招牌,面对一场场技术大洗牌,现在看着像过期菜单,点完都没人服务。
合资品牌焦虑吗?当然焦虑!你看看现在,国产品牌动不动就端出个什么800V平台、自动驾驶、AI语音大屏,主流新能源一轮一轮秀新手艺。合资这边可咋整?油改电出来一半,智能化只能“借课本”,动不动还得向中国本地公司“组队”。新车引进慢,有的还得等十八个月德国先首发,到了中国市场都快落伍了。消费者哪有那么多耐心等你?
这不,别克和奥迪也开始急了。一个别克上来就挂“增程”,再加本地自研的智能驾驶和“真龙”系统,30多万的大海道硬生生打出了中国味儿。体现的是啥?别克终于会说人话,放下身段告诉大家:“这车我就是为中国人整的!” 都不装了。
奥迪更直接,价格杀到20多万区间。以前谁敢想20万能买新奥迪电动车?曾经那句“开奥迪的男人最有品位”,现在都变成豆瓣的段子。品牌光环这玩意儿,确实该降温了。对推动纯电销量来说,奥迪的回应是啪啪打脸:不比过去讲血统和漂亮话,直接讲性价比,配置简化、价格下沉,终端优惠之后和国产卷成一团,你还要啥自行车?都是家用工具车了,面子放一边,还是得看谁活得下去。
实际上,合资品牌这波操作,比表面还刺激。你以为是降价和国产化,其实是“倒过来学”。以前合资车来中国,是教书先生,把全球拿来的那套东西直接套用;现在是真正“向国产新能源投降”了。不光是奥迪、别克,大众、丰田、日产这些巨头,现在无人不在“急学中国”。为什么?谁脱离了中国生态,整车就出bug,app连不上,智驾跟不上节奏,本地化语音做不明白。
现在的合资品牌,连管理架构都变了。以前总部那点权限死死抓着,现在哪还管得住?本地产品线、本地团队有话语权,供应链也开始向中国本地靠。你看看,别克的智能化直接用本土供应商,奥迪的语音助手请的也是国内最懂消费者的技术团队。本地人主导,德国人最后审查流程。咱说句大白话,这哪是合资品牌啊?明明是“拿外国牌子贴中国心”,只等着随时入乡随俗。
合资的“优越感”到头没?好多人说,这只是权宜之计,将来还要靠设计、靠底盘、靠做工恢复高端。但我要说,新能源和智能车的世界里,谁慢一拍谁掉队,没缓冲期。这不是大家愿不愿意跟风,是整个产业链逼着你卷。“一边学习一边交作业”,边跑边改卷,这种状态下,合资品牌哪还有资格端价讲调性?都得先活下去,再谈“豪华感”加分。
当然,不能只看着奥迪、别克。现在一汽-大众也在搞中国定制,丰田用铂智说智能化,日产主打e-POWER混动和Momenta智驾,还有新上市的国产纯电。都在抢分,拼的其实不是一两项技术,而是整个响应速度和本地适应力。
有些人说,合资老品牌转型靠得住吗?再加两年新能源渗透过半,800V高压和高阶智驾成基础配置,咱们还会愿意为合资牌子付溢价么?老实讲,很难有绝对答案。想像过去那样因“外企品牌”特点就吃香的时代肯定是一去不返了。你的产品不能在中国走得更本土、更实用、更便宜、更智能,市场自然不惯着你。
也有不少老消费者还是有“情怀”的,但架不住下潜的新势力卷得飞起来。更新的用户买车,早就不看你“来自德国还是底特律”,而是直接瞄着配置单和智驾体验。“便宜的奥迪、增程的别克”,本质上就是放下身段迎合新需求的表现。连奥迪都不端着了,还有啥品牌比它还能装高冷?
其实,市场不是搞慈善的。过去合资品牌靠“口碑红利”过日子,如今最怕的就是,迟疑一天等于落后一周。国产品牌不断迭代,技术、服务拉满,价格卷到贴地飞——你奥迪、别克再不降价、再不加快车机适配和本地智驾,怎么有存在感?
你说会不会有回暖时候?我觉得未来谁也说不准。合资品牌会不会绝地反击,变身新能源豪强?底子还是有的,比如高NVH、整车质感、底盘调校这些“老手艺”没丢。但靠这个就想卷回头已不现实。新的消费需求已经决定了,谁能给中国家庭更多安全感、体验感、科技体验和透明价格,谁才有希望抢到最后的蛋糕。
至于情怀,那是回忆杀。新生代消费者认的是“谁把中国市场放在第一位,谁愿意跟中国技术品牌深度融合”。你把自己当“外宾”,市场就会自动把你开除出群聊。合资的未来,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说到底就看认不认清实际——别再盯着自己几年前那本“全球战略”教科书,现在每一个新动作,都得先问:中国用户到底要什么?我要怎么活下来?能不能跑得比国产快一步,而不是等着成为第二个诺基亚、柯达。
别克和奥迪这次入场,无非是在用行动承认一个现实:老品牌光环黯淡,技术路线必须更新,管理链路也要自下而上,而不是拍脑袋,德国人美国人哥们开个会还得等汇报翻译。你不主动放下身段,市场帮你主动“拉下来”。
说到底,合资品牌能不能翻盘,得看它们接下来是不是愿意持续交出比中国品牌更厉害的“合格答卷”。不是靠降价一时,也不能再指望靠讲关系、打情怀。得比速度、拼适应、卷服务,承认自己不是唯一、也不是特殊。要想在中国市场活得漂亮,不只是销量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全球车企格局会不会彻底被改写。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体量巨大。你觉得奥迪便宜了、别克“增程”聪明了就算破局了吗?这也许只是开始。等明年、后年新势力和本土巨头出杀招,看合资品牌还有多少牌可以打?从此以后,谁能跑快,谁才能赢得未来。市场给过机会了,这次合资品牌能不能赶上,这故事还得看他们敢不敢真的“悟”了。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