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主:万万没想到,“买得起车,却买不起保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一些新能源车主来说,这句话简直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现在,路上的新能源车数量真是突飞猛进。

不少人被其环保和经济的优点吸引,狠下心来成为了“电车一族”。

可还没享受多久,就忍不住开始埋怨:“这哪是省钱,根本就是花钱!”高额的保险费用,成了他们难以承受的负担。

新能源车主:万万没想到,“买得起车,却买不起保险”!-有驾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正快速攀升,过半的汽车都是新能源。

这说明,咱们周围选择电车的人越来越普遍。

但问题也接踵而至,买车容易,养车难,尤其是在车辆保险这块儿。

“买得起车,保不起险”的怪圈,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真是保险公司趁火打劫吗?

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保险公司也有难言之隐,不便透露。

不妨看看这些实际数据,或许就能明白一二。

新能源车主:万万没想到,“买得起车,却买不起保险”!-有驾

2024年,全国新能源车险行业整体亏损高达57亿元!

具体到车型,有137个车系的赔付率超过了100%。

这意味着什么?

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根本无法覆盖赔偿金额。

更让人咋舌的是,部分车型的综合成本率甚至超过了300%。

拿比亚迪财险来说,2024年的综合成本率是308.81%,赔付率高达到233.92%。

这些惊人的数字,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平均算下来,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大约在85%上下,而燃油车则在60%到70%之间。

如果是营运车辆,这个比例还要更高,直接突破40%。

新能源车主:万万没想到,“买得起车,却买不起保险”!-有驾

高赔付率直接引发一个问题:保费收入与承担的风险严重失衡。

2024年,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为1409亿元,但需要保障的风险金额却高达106万亿元。

保费明显捉襟见肘。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损失,保险公司不得不选择提价或者拒保。

最终的结果是,车主感觉投保越来越困难,保险公司则持续亏损,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这究竟是谁之过呢?原因错综复杂。

新能源汽车居高不下的维修费用,绝对是罪魁祸首之一。

为何如此昂贵?

新能源车主:万万没想到,“买得起车,却买不起保险”!-有驾

因为配件渠道被垄断,技术相对封闭。

想要维修车辆?

你只能前往厂家指定的4S店或者售后中心。

从配件价格到工时费用,都由车企说了算。

一辆售价7.98万元的比亚迪秦PLUS,前脸只是轻微擦碰,维修费用立刻飙升过万。

换个车头大灯要3000元,中网3000元,保险杠2000元,再加上人工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价格,简直让人防不胜防。

某些车企为了推广“三电终身质保”,强制要求消费者必须在4S店进行维修。

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捆绑销售”。

新能源车主:万万没想到,“买得起车,却买不起保险”!-有驾

配件被牢牢控制,4S店自然可以随意定价,消费者毫无议价权。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一体化设计也增加了维修的复杂程度。

哪怕只是一个激光雷达出现故障,也需要更换整个模块。

4S店也因此乐得轻松,直接“以换代修”。

这笔巨大的开销,最终由谁来承担?

自然是保险公司。

原本保费5000元的保险,一次前脸维修就要赔进去3000元,谁又能承受得住?

最终,这部分成本只能转嫁到所有新能源车主的身上,保险公司也在“维修费用高,理赔次数多”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提高保费。

这样一来,一辆10万元左右的秦PLUS,商业险费用竟然接近7000元,几乎与30万元级别燃油车的保费持平。

新能源车主:万万没想到,“买得起车,却买不起保险”!-有驾

新能源汽车偏高的出险率,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于运营成本较低,很多车主都选择用新能源汽车跑网约车。

同时,也有不少私家车主偷偷摸摸地加入网约车的队伍。

由于运营强度大,行驶里程数远高于普通的私家车,出险的概率也随之升高。

比亚迪秦PLUS凭借其出色的经济性,成为了网约车司机们的热门选择。

但也正因如此,它也上了各大保险公司的“黑名单”。

它们要么大幅提高保费,要么直接拒绝投保。

数据显示,网约车的出险率超过了40%,而普通家用车的出险率则只有8.2%。

新能源车主:万万没想到,“买得起车,却买不起保险”!-有驾

两者之间的差距,简直天壤之别。

除了车辆自身的原因,驾驶员的驾驶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

新能源汽车加速迅猛,行驶时噪音小,更受年轻驾驶员的喜爱。

例如,小米SU7的动力性能强劲,操控性出色,但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年轻气盛的驾驶员容易在驾驶过程中过于激进,从而导致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究竟该如何破局?

首先,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各行各业的协作。

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推动降低维修费用,优化保险定价机制,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平台。

同时,也要鼓励汽车厂商开放配件供应链,打破维修垄断,提升零部件的通用程度。

车企不能只想着通过卖车来吸引顾客,还应该在售后维修和配件销售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合理的价格。

新能源车主:万万没想到,“买得起车,却买不起保险”!-有驾

其次,汽车企业亲自参与保险业务,实现数据共享,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比亚迪、小米等车企,已经开始尝试通过自营保险业务,利用车辆数据来优化保险定价,降低保费。

实践证明,这类自营保险的保费通常比传统保险公司低30%左右。

此外,还应推动保险公司与汽车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建立更加完善的车型风险等级评估体系,实现保费与风险的精准匹配。

不仅如此,汽车企业还应该在车辆设计上进行改进。

尽可能避免将所有部件都高度集成在一起,一旦某个零件出现故障,就需要更换整个组件。

可以考虑更多地采用模块化设计,从而降低车辆的后期维修成本。

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购买车辆时,应该尽量避开那些“网约车热门车型”,比如比亚迪的秦系列、驱逐舰05,以及广汽埃安的大部分车型。

如果已经购买了这类车型,那就只能在日常驾驶中更加小心谨慎,尽量避免发生刮蹭事故,减少出险的次数,同时也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尽量避免违章行为。

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安全驾驶,不给保险公司涨价的理由,或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额保费带来的困扰。

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汽车保险费用高昂的问题,在短期内恐怕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有计划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朋友,一定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