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在喊“燃油车要凉了”,现在却成了笑话。
2024年7月新能源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0%,但仅仅5个月后跌破50%大关,今年1月甚至降到41.5%。
如今政策拉满的新能源车,有绿牌、免税、补贴,连停车费都比燃油车便宜,可销量就是涨不动。
而燃油车呢? 去年8月市场份额跌到谷底后,现在居然反弹回六成。
到底是新能源车“虚火褪去”,还是燃油车“起死回生”?
当你刷到“34C(宝马3系、奥迪A4L、奔驰C级)落地价不到25万”的消息时,千万别惊讶。
上汽奥迪直接把Momenta的L2+级智驾系统塞进燃油车,奔驰新C级标配三联屏和OTA升级。
燃油车不仅价格腰斩,还学会了“堆配置”——这简直是对新能源车的精准打击。
2025年4月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51.5%,但纯电车型占比64.5%的背后,是增速连续6个月放缓。
插混和增程式虽然贡献了40.8万辆产量,可消费者更愿意把这当作“燃油车平替”。
某车企销售经理透露:“现在买插混的人,70%都是冲着免摇号,而不是真想用电。 ”
燃油车的反击早有预谋。
去年国补退坡后,合资品牌突然掀桌:帕萨特混动直降8万,凯美瑞2.0L版本跌破15万。
就连豪华品牌也放下身段,路虎发现运动版打出“七折虎”的口号,比同级电动车便宜10万。
更狠的是技术战——大众给燃油车装上激光雷达,丰田把氢燃料发动机装进卡罗拉。
今年3月某机构调研发现,30%纯电车主打算换回燃油车,理由包括“充电焦虑”“保值率暴跌”。
北京二手车商老张说:“去年收辆Model 3还能赚五千,现在倒贴两千都没人要。 ”
政策红利正在失效。
虽然新能源车享受购置税减免到2027年,但某地经销商算过一笔账:
混动车补贴后比同级燃油车贵3万,需要开8年才能省回差价,而电池寿命只有6-8年。
更尴尬的是充电基建,截至2025年4月,全国公共充电桩230万台,但30%集中在长三角。
东北某四线城市的新能源车主抱怨:“零下20度续航打五折,充电桩还被燃油车占了车位。 ”
反观燃油车,加油站5公里全覆盖,92号汽油价格回到7元时代,保养费用比换电池便宜得多。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背后,藏着新能源车的三大软肋。
第一是技术天花板,某品牌800V超充实测时,电池循环寿命从2000次暴跌到1200次。
第二是安全性质疑,今年2月某新势力车型碰撞后门把手失灵,导致救援延误的新闻冲上热搜。
第三是使用成本,上海车主算过账:家用桩充电每公里0.3元,但商业桩涨到1.2元后,成本已接近燃油车。
而燃油车正在把这些弱点变成卖点:
“加油5分钟,续航800公里”“没有自燃风险”“二手车多卖3万”的广告语铺天盖地。
这场博弈中最受伤的,可能是那些跟风转型的车企。
某自主品牌去年砍掉全部燃油车产线,结果今年新能源车库存积压超2万辆,经销商集体造反。
合资品牌倒是学精了,大众一边推ID.7,一边把高尔夫降价到12万,单月销量暴涨300%。
行业分析师指出:“现在卖得好的新能源车只有两类——10万以下的代步车,和50万以上的玩具车。 ”
中间20-40万价位段,正是燃油车反攻的主战场。
当混动汉兰达和纯电Model Y价格相差无几时,70%的消费者还是会伸手掏钥匙,而不是充电枪。
政策制定者显然没料到这种局面。
某省会城市去年强制网约车全部电动化,结果导致出租车司机集体抗议:“充电两小时,接单五分钟。 ”
更魔幻的是插混车型的漏洞:
深圳某车主买了插混车拿到绿牌,却从来不用电,加油跑满三年省下4万块,转手还能享受新能源二手车补贴。
业内人士苦笑道:“这哪是新能源车,分明是政策套利工具。 ”
而那些真正想买电动车的人,正在被续航虚标、保费上涨、维修天价劝退。
广州特斯拉车主晒出账单:“第二年保费涨到1.2万,换个车门报价3.8万,这谁顶得住? ”
这场燃油车的绝地反击,揭开了新能源转型的残酷真相。
当早期尝鲜者完成购车,剩下60%的保守派根本不相信“充电比加油方便”。
河北某县城汽贸城老板说得直白:“这里的人只认大众丰田,你说蔚来理想? 他们以为是小家电品牌。 ”
而车企的应对策略居然是“以油养电”——
用燃油车利润补贴电动车亏损,结果燃油车越卖越亏,电动车又迟迟不能盈利。
某新势力财报显示,每卖一辆车亏损2.3万,但投资人说:“这是为未来买单。 ”
可消费者关心的从来不是未来,而是今天加油要多少钱,明天修车要找谁。
当“油电大战”陷入胶着,受伤最深的永远是普通人。
新能源车把HUD、座椅按摩下放到20万价位,燃油车就敢在15万车型装L2辅助驾驶。
消费者看似捡了便宜,但某拆车视频曝出:
某畅销混动车的电池包防护层,厚度比两年前减了30%,而某燃油车防撞梁悄悄换成了塑料件。
这场没有底线的价格战,正在让所有汽车变成快消品。
二手车商老李的仓库里,停着上百辆准新新能源车,他说:“这些车就像过季手机,半年掉价一半。 ”
而那些抢到便宜燃油车的人也不知道,车企到底在看不见的地方省了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