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越恼!13.18万买了途胜L,如今听这话,怒火中烧!
13.18万。全款。提了台途胜L。
不是贷款。不是分期。是实实在在的现金。
当时销售说,这价格,够意思了。隔壁现代4S店,同配置贵三千。
我信了。还觉得捡了便宜。
展厅灯光很亮。车子漆面反着光。2755毫米的轴距,看起来确实不小。
1.5T涡轮增压。200匹马力。数据看着挺猛。
试驾时,动力响应还行。变速箱换挡不算特别顺滑,但能接受。
毕竟这个价位。韩系车向来性价比高。
我安慰自己。
提车那天,朋友圈发了张照片。配文:“新伙伴,一起出发。”
底下点赞不少。老王评论:“韩系车,开两年就贬值,心疼。”
我没回。觉得他不懂。
三个月后。同事小李换了台CR-V。
18.5万。顶配混动。
我随口问了一句:“这么贵?”
他笑了笑:“你那台途胜L,落地差不多十三万吧?”
“是啊。”
“可你那车,三年后可能就值六万。”
“啊?”
“韩系品牌,二手残值率……你懂的。”
我愣住了。
回家查了二手车平台。同款车,三年车龄,里程三万公里,报价6.8万。
腰斩。不止。
13.18万。换来的,是每年近三万的折旧。
这感觉……像被当头浇了盆冷水。
更气的是,上周加油。加满92号汽油,花了387块。
油表指针从空到满。数字跳动的那一刻,心在滴血。
油耗并不低。市区百公里8.5升。高速能压到6.8。
不算高。但也不算省。
尤其对比小李的CR-V混动。他市区百公里5.2升。
一年两万公里。光油钱,我就多花近两千。
这还是小事。
上个月去保养。4S店报价860元。
项目包括机油、机滤、工时费。
我没多想。毕竟首保免费,这是第二次。
后来在论坛看到,同款车自己买机油,找修理厂做,300块搞定。
多花了五百多。
4S店的人没说。我也不懂。
越想越气。
朋友聚会。聊到车。
有人说:“途胜L?那不是几年前的车了?”
我解释:“这是新款,第七代。”
“哦……韩系车,小毛病多不多?”
“还好吧,目前没遇到。”
“听说三大件还行,但车机卡,内饰塑料感强。”
我沉默。
车机确实卡。蓝牙连接有时要连两次。
CarPlay偶尔失灵。导航更新慢。
内饰……中控台是硬塑料。门板有皮,但座椅侧面是织物。
13.18万。能要求什么?
可心里就是不舒服。
为什么?
因为我本可以选锋兰达。或者探影。
它们保值率更高。车机更流畅。品牌更“主流”。
但我选了途胜L。因为它的空间大。动力强。配置高。
现在看。这些优势,抵不过品牌力的衰落。
昨天去洗车。师傅边擦边说:“这车,韩系的吧?看着挺新,可惜不保值。”
我握着车钥匙。指节发白。
13.18万。不只是钱。
是几个月的工资。是省吃俭用的结果。
是期待。是憧憬。
如今,这些期待,被一句句“不保值”“小众”“小毛病”戳得千疮百孔。
我气的,是自己无知吗?
是当初没做足功课?
还是……整个市场,对韩系车的偏见?
北京现代,曾经多风光。
ix35时代,满街都是。
现在呢?路上见一辆,都觉得稀奇。
品牌力下滑,经销商减少,售后会不会受影响?
万一以后换个车机主板,等一个月?
这些,提车时,没人告诉我。
销售只说:“现在优惠大,性价比高。”
性价比。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像一句讽刺。
高配置。低价格。换来的是,更低的残值。
这笔账,怎么算?
我问自己。
值得吗?
从实用角度看。车开着没问题。空间够用。动力够强。油耗能接受。
从投资角度看。三年亏七万。血亏。
可车是消耗品。不是投资品。
我是不是太计较了?
可为什么,听到别人说“韩系不保值”,我还是那么生气?
因为我在乎。
我在乎自己的选择被否定。
我在乎辛苦赚的钱,被无形中蒸发。
我在乎,未来换车时,要多掏几万块。
这口气,咽不下。
今天加油。又是387块。
看着数字。突然想通了。
生气没用。
与其懊悔,不如珍惜当下。
这车,目前开着挺好。
空间大。后备箱能装下露营装备。
高速稳。120码,风噪不大。
座椅舒服。长途驾驶不累。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13.18万。买到了这些。
也买到了一课:品牌力,是隐形价值。
下次换车。我会更理性。
会看保值率。会看市场口碑。
会试驾更多车型。
但现在……这台途胜L,还是我的伙伴。
它不会说话。但它陪我上下班。陪我跑长途。
它也有优点。只是被“不保值”的阴影遮住了。
我不该只盯着残值。
而忽略了,它每天载着我,安全回家。
13.18万。买的是车。也是教训。
更是成长。
气,可以有。
但别让气,蒙蔽了双眼。
看见优点。承认缺点。
然后,继续向前。
这才是成年人该有的态度。
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