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曾被称为“豪车界印钞机”。它的财报数字公布后,汽车行业的人都感到震惊。这个品牌过去卖一辆车赚很多钱,现在却从盈利顶峰跌到快要亏损了。
这是保时捷一个公司的问题吗?看看德国汽车业最近的成绩单,答案很明显。德国车企过去在全世界汽车市场很厉害,现在却一起陷入了“寒冬”。中国车企刚好相反。它们利用新能源的机会,实现了快速超越。
德国汽车业到底遇到了什么冲击?保时捷销量连续下降三年,原因是什么?中国车企为什么抓住了这个机会?
我们先看保时捷。这家公司以运动和豪华出名。多年来,它一直是汽车行业最会赚钱的代表。从2020年到2023年,虽然疫情反复影响全球供应链,保时捷的营业利润还是持续上涨。利润从42亿欧元增长到了73亿欧元。
2022年,保时捷创造了历史纪录。营业收入是376亿欧元,销售利润是68亿欧元。同年9月29日,它完成了欧洲最大的IPO。那时保时捷很得意,甚至推出了“迈向20之路”计划,想让长期销售回报率超过20%。
谁也没想到,仅仅两年时间,情况完全变了。2024年,保时捷营业利润直接跌到56亿欧元,比上年少23%。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情况更糟。营业利润比去年同期的40亿欧元暴跌99%,只剩4000万欧元。销售利润率从14.1%降到0.2%,几乎是零。光第三季度,公司就亏损了9.66亿欧元。
财务数据不好直接影响了资本市场。最近一次收盘时,保时捷股价在35欧元左右。这个价格比2022年上市时的发行价82.5欧元,跌了快58%。今年9月,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正式把保时捷股票移出DAX指数,转到中盘股MDAX指数。这个变化表示资本市场不信任保时捷现在的表现。
这个曾被追捧的豪华品牌,为什么会这么困难?销量持续下降,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在所有市场里,中国市场不买账,对保时捷打击最大。中国曾是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销量占比超过30%。中国消费者的选择直接影响了保时捷的总业绩。
2021年,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达到最高的9.57万辆。从那时起,销量连续三年下降。2022年降到9.32万辆。2023年又跌到7.93万辆。2024年全年只卖出5.69万辆。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6%,只有3.2万辆。这是保时捷全球主要市场中跌得最多的地方。中国市场在保时捷全球销量中的占比,也从最高的30%以上降到了15%。
有人问,是不是中国消费者不再喜欢豪华车了?其实不是。真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本土高端汽车品牌快速发展;二是保时捷自己在电动化转型上太慢了。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不再是外国豪华品牌说了算了。
像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这些本土品牌,一直在新能源领域努力。它们在豪华感和智能化配置上也做得很好。它们推出的车既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习惯,价格又比保时捷便宜。很多原本想买保时捷的人,现在去买这些国产品牌了。
相比之下,保时捷在电动化转型上一直犹豫不决。几年前,它曾高调宣布目标:2025年一半以上的新车是电动车,2030年纯电动车占比超过80%。现实是,2024年保时捷新能源车交付占比只有27%,离目标很远。它唯一的纯电动车Taycan,在2025年前三季度只卖了12641辆,比去年还下降了10%。这个成绩显然跟不上中国市场对新能源车的要求。
保时捷利润暴跌,除了中国市场的挑战,还有很多额外的花费。公司调整产品战略,推迟了一些纯电动车型的发布。它还延长了燃油车和混动车的生产,并取消了原本计划的电池自产项目。这些调整直接带来了约27亿欧元的额外支出。
还有,组织改革产生了费用,电池采购有一次性支出,美国进口关税也增加了。这些都让成本压力变大。2025年前九个月,关税已经让公司多花了3亿欧元。预计全年损失会达到7亿欧元。
面对这些困难,保时捷不得不调整全球战略。它甚至宣布要增加一些内燃机车型。新能源已经是大趋势了,走这样的“回头路”有没有用,还很难说。
还有,保时捷的困难不是个例。它反映了整个德国汽车业的集体衰退。汽车业是德国工业的主要部分,它的好坏关系着德国的经济命脉。但是现在,很多德国车企都在利润下滑的困境里挣扎。宝马集团2025年上半年收入下降8.2%,净利润下降29%。梅赛德斯-奔驰的日子也不好过。它上半年的净利润从去年的约61亿欧元直接减半,只剩27亿欧元。
这些车企在财报里都说,美国的高关税是导致它们财务困难的重要原因。深入分析发现,电动化转型太慢,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太迟钝,才是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必须知道,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化。燃油车是上一个工业时代的明星,现在受到新能源浪潮的冲击。它们正慢慢从“实用工具”变成“身份象征”和“怀旧载体”。
对普通人来说,日常出行中,电费比油费便宜很多。这个成本优势让新能源车成了更合理的选择。德国这些豪华品牌,一方面想继续保持“身份象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想吸引注重实用的消费者。结果是,它们在最重要的电池技术和智能化系统上,迟迟没有突破。它们既没有拉开与其他车企的差距,也没有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它们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
德国汽车业陷入“寒冬”时,中国车企却抓住了新能源转型的机会,实现了成功的超越。看市场份额,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从几年前不到10%,快速上升到现在的超过40%。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在技术上,中国车企不再依赖进口。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技术在全球领先。比亚迪的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很受市场欢迎。小鹏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蔚来的换电模式,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
还有,中国车企一直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它们设计车型、布局空间、智能座舱的互动方式,都非常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蔚来推出了电池灵活升级服务,用户不用一次性付高价买电池。理想汽车专门针对家庭用户,提出了“移动的家”的概念,正好满足了多孩家庭的出行需要。
这些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让中国车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它们甚至开始向全球市场发展。比亚迪在欧洲、东南亚市场的销量一直在增长。上汽、奇瑞等车企也在海外建生产基地。中国汽车的“全球版图”正在不断变大。
现在看全球汽车市场,过去德国、日本、美国车企主导的局面正在被改变。中国车企利用新能源的先发优势,正从“追随者”变成“引领者”。德国汽车业如果想走出现在的“寒冬”,也许需要放下过去的“豪华身段”。它们必须真正重视新能源转型的紧迫性,加快技术创新。不然,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它们可能会失去更多的份额。
汽车产业的这次大变化,不仅改变了车企的竞争情况,也改变了消费者的选择标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看到中国车企成功超越,意味着我们可以选择更多好用、科技含量高的车。这也证明了中国制造业正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未来,随着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的发展,汽车产业还会有更多新的机会。中国车企能不能一直领先?德国车企能不能成功反击?这场竞争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