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最近车企大佬们说话越来越“猛”了。 动不动就是“万内最好”“0万内没有对手”,听得人一愣一愣的。 说真的,一开始我还挺兴奋,觉得国产车终于站起来了。 但静下来一想,这些话说得这么满,真的靠谱吗?
前阵子西贝和罗永浩那场“大战”还历历在目。 本来只是老罗随口吐槽,西贝非要硬刚,结果一场直播把自己打成了“预制菜代言人”。 这事儿给车企提了个醒: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难,毁起来可太容易了。
车企现在玩的这套,我管它叫“表演式营销”。 就拿某新势力品牌和卡车对撞来说,明明可以公布车身钢材强度、碰撞测试数据这些硬核参数,却偏要搞一场视觉冲击力十足的真人秀。 不是说这种传播方式不行,但把安全这么严肃的事情变成博眼球的噱头,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咱们消费者买车,尤其是家庭用户,最看重的就是安全。 中产阶级家庭选车时,那种“万一”的焦虑感是真的存在的。 所以一旦有车企用这种方式来证明安全,确实很容易打动人心。 但问题在于,当安全成为营销工具时,我们还能相信它吗?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沃尔沃。 这个品牌从来不需要用撞卡车来证明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把安全刻在骨子里。 它的安全不是演出来的,而是靠一套严苛的体系和标准做出来的。 现在某些品牌呢? 更像是街头卖艺的,胸口碎大石看起来很猛,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表演。
最近某品牌CEO的“万内最好”更是经典案例。 这话聪明在哪呢? 第一,它用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数字;第二,它把“家用”这个概念巧妙地加了进去。 说白了就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制定规则,然后拉着豪车一起比。 比屏幕大小,比冰箱制冷,比座椅按摩,这些确实是家用车看重的,但一辆车的好坏,难道就只是这些?
更绝的是,这种说法明明违反常识,却让人忍不住想去验证。 就算最后你觉得他在吹牛,但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把他的产品信息了解得清清楚楚了。 从传播角度来说,这确实高明。 但从品牌建设来看,这种走钢丝的做法风险极大。
现在车企大佬们都成了网红,一言一行都能上热搜。 有的走技术路线,非要和保时捷比操控;有的走生态路线,开口闭口“遥遥领先”。 说实话,这种“创始人IP”确实能让品牌更有温度,但如果变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竞赛,那就变味了。
最让人担心的是,当所有车企都在说“最好”时,“最好”这个词就不值钱了。 为了脱颖而出,后来者只能加更夸张的定语,或者找更离谱的对标。 这种内卷,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
说到信誉,某品牌的“永不自燃”承诺就是个深刻教训。 从技术角度来说,他们的电池确实安全性提升很大,但把话说到这么绝对,就等于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汽车是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事故。 一旦有车辆起火,不管是不是电池的原因,消费者都会觉得你欺骗了他们。
工程师思维和营销思维真的差很远。 工程师会说“极大降低风险”“通过多项测试”,而营销人员喜欢说“永远不”“绝对不”。 这两种语言体系的碰撞,最终往往会让品牌付出代价。
现在的汽车行业竞争这么激烈,我能理解车企想要脱颖而出的焦虑。 但与其把精力花在怎么说话更吓人上,不如老老实实把产品做好。 消费者可能一时会被夸张的营销吸引,但最终还是会用钱包投票。
记得之前和一位车企工程师聊天,他说他们的团队为了0.1%的性能提升,愿意花上几个月时间调试。 但这些东西很难变成传播点,反而是一句夸张的slogan更容易刷屏。 这种现实,不得不说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车友们,你们发现没有,现在某些车企的发布会,越来越像手机发布会了。 比屏幕数量,比语音助手灵敏度,比APP数量,这些确实重要,但汽车最核心的驾驶体验、安全性、可靠性,反而说得越来越少。 这难道不是一种舍本逐末吗?
其实消费者要的很简单:一辆靠谱的车,一个靠谱的价格,还有一个靠谱的售后。 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看看就好,千万别当真。
说了这么多,还是想提醒各位车友:买车时要擦亮眼睛,多看多试,不要被华丽的营销话术迷惑。 毕竟车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吹的。
最后问一句:面对车企越来越夸张的宣传,你们还会相信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