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借航空话题营销遭中航工业喊停因销量压力铤而走险?

当一个品牌开始打“国家情怀”的擦边球,我们该问的不是它有多聪明,而是它是不是走投无路了?

理想汽车最近的日子,显然不太好过。2025年7月,交付量同比暴跌近四成,8月继续下滑,跌至2.85万辆,创下年内新低(除春节月外)。这不仅是数字的回落,更是一种信号:那个靠L系列“全家桶”通吃中产家庭的黄金时代,正在悄然退场。

曾经,理想是新能源赛道里的“优等生”。精准卡位增程市场,用大空间、高配置、强智能讲出“移动的家”的故事,硬是从BBA手里抢走了不少客户。但如今,对手们都醒了。比亚迪的方程豹钛7顶配不到22万,吉利银河M9入门才17万出头,长城魏牌蓝山四驱版也才24万——每一款都在价格、性能、技术上直击理想主力车型的软肋。更别提蔚来靠乐道L90和全新ES8稳住阵脚,小鹏在智驾上持续发力,特斯拉Model Y一降再降……市场的蛋糕没变大,切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

理想汽车借航空话题营销遭中航工业喊停因销量压力铤而走险?-有驾

于是,理想慌了。

8月初,i8与乘龙卡车的碰撞事件刚让公众质疑其安全宣传是否越界;不到两个月,又卷入一场更严重的争议:在长春航展期间,理想发布的宣传海报中,赫然出现了歼-20、歼-10、空警-500等国产军机编队飞行的画面,配合“与国同梦 与家同行”的标语,营造出一种“民族科技双旗舰”的联想。可问题是,这些飞机的形象,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

很快,一封来自中航工业文化中心的《质询函》在网络上流传。函件明确指出:理想未经许可使用军机形象,已构成知识产权侵权和虚假宣传,并要求立即删除内容、公开道歉、正式回应。虽然函件中的品牌名被打码,但谁都看得出来是谁。

理想汽车借航空话题营销遭中航工业喊停因销量压力铤而走险?-有驾

有意思的是,理想并没有正面回应,只是悄悄删掉了相关图文。这种“沉默式处理”,像极了一个被当场抓包的学生——不争辩,但也不认错。

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蹭卡车事故热度,到这次借军机拉拢民族情绪,理想似乎越来越依赖“捷径式营销”。当产品创新跟不上竞争节奏,当用户的新鲜感逐渐褪去,品牌就开始试图用情绪代替实力,用情怀掩盖短板。

理想汽车借航空话题营销遭中航工业喊停因销量压力铤而走险?-有驾

但这真的可行吗?

军工形象承载的是国家尊严与公众信任,不是商业品牌的背景板。把歼-20和MEGA放在一起,看似提升了格调,实则模糊了边界。消费者会误以为两者有官方合作,甚至产生“国家队背书”的错觉。这种误导,不只是法律风险,更是对公众情感的消耗。

我们不妨反过来想:如果所有车企都能随意使用军机、航天器、国旗国徽来做广告,那这些象征的意义还剩下多少?品牌可以追求高端,但不能僭越底线;可以讲爱国,但不能消费爱国。

理想汽车借航空话题营销遭中航工业喊停因销量压力铤而走险?-有驾

更深层的问题是,理想为何走到这一步?

销量压力是一方面,但根源或许在于产品线的单一与技术路径的局限。L6到L9的成功,让它沉迷于“大车+增程+家庭”的公式,却忽视了纯电市场的真正突破。i8尚未形成竞争力,MEGA的市场反响也未达预期。当增量见顶,老办法不再灵光,团队就开始在营销上“剑走偏锋”。

但这就像在沙地上盖楼,再漂亮的外立面,也撑不起长久的信任。

理想汽车借航空话题营销遭中航工业喊停因销量压力铤而走险?-有驾

回头看,理想的崛起靠的是洞察人性,而现在的困境,则暴露了它的焦虑。当一个曾经引领风潮的品牌开始频繁试探红线,我们该担心的,不是它会不会被罚,而是它还能不能回到初心——用扎实的产品说话,而不是靠蹭热点博眼球。

未来的路怎么走?是继续在舆论边缘游走,还是沉下心打磨技术、拓展生态?答案不在海报里,而在每一辆驶下生产线的车上。

理想汽车借航空话题营销遭中航工业喊停因销量压力铤而走险?-有驾

毕竟,真正的“与国同梦”,不是贴个标签就成的。它得经得起法律的审视,市场的考验,还有时间的沉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