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2 日这天,中国汽车圈不少人都叹了口气 —— 三菱汽车正式和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公司散伙,连发动机业务都停了。这一下,这家在咱们这儿混了四十年的日系车企,算是彻底从中国汽车生产的江湖里消失了。
说起来挺感慨的,想当年三菱可是不少车主的 “启蒙老师”,如今说走就走,留下的除了空荡荡的工厂,还有一堆老车主的回忆。
四十年起伏:从 “发动机之王” 到黯然离场
上世纪 80 年代,三菱借着发动机技术合作敲开中国市场大门的时候,估计自己都没想到能火那么久。那时候国内车企技术薄弱,沈阳航天三菱、东安三菱产的发动机,几乎成了自主品牌的 “救命稻草”—— 长城、比亚迪、吉利这些现在的大厂,早期不少车型装的都是三菱的发动机,巅峰时期国产车里三成用的都是它家的 “心脏”。
90 年代的帕杰罗更是风光无限,硬派越野的形象深入人心,不少单位的公务车都是它。后来和广汽合资搞出的欧蓝德,2018 年卖了 14 万辆,长沙工厂里 4000 多工人忙得脚不沾地,那时候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就会凉透?
转折是从 2019 年开始的。雷诺 - 日产 - 三菱联盟闹内讧,广汽三菱的好日子戛然而止。2022 年工厂产能利用率只剩 16%,偌大的厂房空荡荡的;2023 年先停了整车生产,后来干脆官宣退出;今年 7 月更绝,广汽埃安花 1 块钱就把长沙工厂接了过去。
发动机业务的退场也早有预兆。7 月 2 日,沈阳航天三菱悄悄改名叫 “沈阳国擎动力”,三菱的老股东全退了,新老板换成了北京的公司。等到 7 月 22 日正式官宣,不过是把最后一层窗户纸捅破了。
车主心里五味杂陈:它曾陪我走过万水千山
在郑州街头,提起三菱,不少老车主都有话说。
开了五年欧蓝德的张先生蹲在车边擦引擎盖,语气里带着惋惜:“当年选它就是看中四驱,带着全家去西藏,搓板路、涉水路都跑过,从没掉过链子。现在后备箱里还放着那套救援工具,都是当年跑长途备的。” 他摸了摸方向盘,“以后坏了想修,配件怕是都难找了。”
李女士的东南三菱翼神停在小区角落,车身落了层薄灰。“这车操控是真没得说,当年改了尾翼和轮毂,在大学城附近开着,回头率比现在的特斯拉还高。” 她笑着说,“就是内饰糙点,塑料件一按咯吱响,但发动机是真抗造,开了八年除了换机油没修过。” 现在她偶尔还会开出去遛遛,“怕放久了电瓶亏电,也算留个念想。”
小区门口修车铺的老王更有感触:“前几年光修三菱发动机了,配件便宜还好找。现在一个月遇不到一辆,前两天有个车主来换火花塞,我翻遍仓库才找着存货。”
被时代抛下的 “慢行者”:电动化赛道上掉了队
业内人都说,三菱退出不是偶然,是被电动化浪潮拍在了沙滩上。
看看它这几年的表现:6 年没出过正经新车,唯一的电动车阿图柯,明眼人都知道就是换了标的埃安 V,连设计都懒得改。反观比亚迪、吉利,一年推出好几款新车,特斯拉、蔚来更是把市场搅得风生水起。三菱就像个原地踏步的选手,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早被甩出去老远了。
更要命的是,中国品牌早就不依赖它的发动机了。现在自主研发的混动、纯电技术突飞猛进,谁还看得上三菱那套老掉牙的燃油机?
作为第一个彻底退出中国的日系车企,三菱的离场给其他外资品牌提了个醒:在中国市场,不跟上节奏就得被淘汰。以前靠技术吃老本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江湖再无三菱,但有些记忆会留在路上
如今,三菱的车标还会在街头偶尔闪过,但属于它的时代已经落幕。那些曾经靠三菱发动机起步的自主品牌,现在都成了新能源赛道的领跑者;那些开着帕杰罗、欧蓝德、翼神的车主,会慢慢换车,但总会记得某段旅程里,那辆可靠的三菱曾给过的安全感。
就像张先生说的:“以后在路上再看见同款车,肯定会多瞅两眼。毕竟它陪我跨过的那些山、趟过的那些河,都是真的。”
一个车企的四十年,就这么画上了句号。而中国汽车市场的故事,还在电动化的赛道上,跑得正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