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卖出326万辆,研发投入438亿,销量和投入双增长

夜已经深了。

南方某座城市的灯火还算璀璨,偶尔有新能源车划过街角,尾灯一闪,像是给这个城市的高温和喧闹留下一句不太认真的道别。

若你在路边看着一辆比亚迪缓缓停下,车门自动弹开,驾驶员下车,神色平静,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

但如果你蹲下来,沿着轮毂仔细数数每颗螺帽,或许会发现,这辆车背后藏着数十亿的研发经费和无数工程师的秃顶。

比亚迪卖出326万辆,研发投入438亿,销量和投入双增长-有驾

现场只有一台车,但故事却有三百万辆。

我喜欢从细节入手——比如,假如你是比亚迪财务部的一名普通员工,九月末的某个加班夜,你突然发现公司研发费用高达437.5亿元,比净利润还多出一大截。

此刻你会不会怀疑自己Excel公式只写了一半?

还是感慨这家公司不烧钱,简直对不起“科技公司”这块牌子。

如果我是当事人,大概率会去茶水间多泡杯菊花茶,顺便想想老板什么时候能发年终奖。

但故事并非只是数字游戏。

一份三季报,326万辆的销量,5662.7亿元的营收,海外销量暴涨132%,这些数据像是大厦的地基,很平稳,但总让人觉得脚下的土地还在暗中涌动。

如果说中国车市进入“金九银十”,比亚迪的表现更像是把市场的门踹开,自己搬进来一套沙发,认认真真开始装修。

从“天神之眼”辅助驾驶到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再到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比亚迪的技术词汇表越拉越长,仿佛下一个月就能推出自动做核酸的车载机器人。

研发费用连年激增,累计投入已超2200亿。

如果你觉得这些钱只用来造车,未免有点单纯。

比亚迪卖出326万辆,研发投入438亿,销量和投入双增长-有驾

科技圈的“烧钱定律”是:钱不一定能换来创新,但没钱肯定什么都做不出来。

我见过很多行业,大家都喜欢在投资报告里写“技术为本”,但真正把研发投入超过净利润的企业,凤毛麟角。

以比亚迪为例,这种“研发优先”的策略,像是赌桌上的大额筹码。

你不能确定下一张牌是不是A,但你知道,没筹码,连盲注都下不了。

说到海外市场,很多人会把焦点放在销量数据:1-9月海外销量70万辆,占总量22%。

但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的产品已经进入了117个国家和地区,这不是简单地装几百个集装箱发往海外港口,而是实打实的本地化运营。

比如巴西总统卢拉亲自成为比亚迪车主,这事儿要放在互联网圈,起码能炒作三个月。

但在汽车行业,这只是全球化布局的一个注脚。

而在东京车展,比亚迪发布了专门为日本市场定制的K-EV BYD RACCO,还把“纯电+混动”双线产品策略带到当地,首款插电式混动车型海狮06DM-i也顺势登陆。

这种“本地定制”听起来很高端,其实背后是对当地法规、消费者习惯、供应链和渠道的全面适配。

别以为造车很浪漫,实际上一辆车能不能卖得出去,往往取决于后备箱能不能装得下日本人家的三角大米。

比亚迪卖出326万辆,研发投入438亿,销量和投入双增长-有驾

当然,数据再漂亮,也要防止被“数字幻觉”冲昏头脑。

你以为比亚迪销量要冲向天花板了,实际上行业变数远远多于公式里的加减乘除。

花旗研报预测,比亚迪2025年销量有望达467万辆,2026年甚至可达539万辆。

这个预测听起来像是给股民打鸡血,但资本逻辑和技术逻辑是两回事。

高端品牌、插混技术、产品矩阵、海外市场,这些“增长动力”不只是纸面上的诱因,背后有一堆不确定性:供应链危机、政策收紧、同行竞争、品牌认知、消费者口味……每一项都可能让增长曲线拐个弯。

我不是不相信比亚迪的实力,也没兴趣唱多或唱衰。

只是作为旁观者,看到一个企业以“高研发投入+高市场销量”双轮驱动,确实值得思考。

毕竟,大多数公司喜欢把研发当作PPT上的装饰线,比亚迪却把它盖在了主营业务最核心的位置。

你可以说这是技术自信,也可以说是无奈的自我保护——毕竟造车圈的门槛在不断拔高,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才能笑到最后。

如果没有足够的研发支撑,今天的销量,很可能是明天的风险。

再回到细节。

你见过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吗?

比亚迪卖出326万辆,研发投入438亿,销量和投入双增长-有驾

据说在智能泊车场景下,比亚迪承诺安全和损失“全面兜底”。

这不是简单的产品卖点,而是对技术成熟度的自信,或者说对市场风险的提前预判。

一辆车能不能自动泊车,这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在复杂场景下持续稳定工作,才是技术的根本考验。

说到底,智能化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今天领先,明天也许就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我一直觉得,汽车行业和现实生活很像。

你以为自己买的只是一个交通工具,实际上是在为“技术护城河”买单。

研发投入越高,产品竞争力越强,但也意味着未来的赌注越大。

市场永远充满不确定性,尤其是全球化之后,文化、制度、供应链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有时候,跨国扩张更像是把一台发动机拆开重新组装,结果发现螺丝规格还跟当地五金店挂不上号。

至于研发费用大于净利润这件事,业界有分歧。

有人说这是“战略定力”,有人说是“盈利压力”,有人甚至怀疑这是不是财务自由流的另一种表述。

比亚迪卖出326万辆,研发投入438亿,销量和投入双增长-有驾

站在专业视角来说,这样的投入固然值得肯定,但也必须警惕短期回报与长期战略之间的平衡。

毕竟,技术创新是个黑洞,往里砸钱容易,收获成果却要拼天赋和运气。

有时候我会自嘲:每当看到比亚迪一项新技术发布,工程师们眉头紧锁,我就知道又一批少年即将踏入加班的深渊。

汽车圈的“荣耀”背后,是无数人的脱发和无休止的技术评审会议。

行业外的人可能只看到销量曲线和股价表格,行业内的人则在和每个BUG死磕。

在这个过程中,冷静和克制反而成了最大的优势。

毕竟,市场的热烈和技术的冷酷,永远是一对冤家。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问:比亚迪是不是中国汽车行业的终极赢家?

我不敢给出绝对答案。

毕竟,技术创新从来没有终点,市场也没有绝对安全区。

面对全球化、技术变革与资本浪潮,每一家公司都像是在暴风雨中修船。

谁能笑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

所以我的问题是:在“高研发投入”与“高市场销量”之间,企业究竟应该如何权衡短期盈利与长期竞争力?

技术创新的黑洞,到底是勇敢者的游戏,还是资本的无底洞?

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