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Polestar 5正式发布,定价€11.99万起(约合100.6万人民币),你说这价格听着咋样?是不是听着有点贵?那这车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背后又透露出点啥?今天咱们就跟着这个事聊聊,盯着突然冒出来的高端电车市场,咱们能看出些什么门道。
先得问个问题:咱们小时候憧憬的梦想座驾变了吗?那会儿大家都想着有辆大奔、一辆宝马,或者有钱点能开上跑车就了不得。现在,电动车慢慢成了潮流,电车+性能+科技,是不是就一定值大几十万一百万?我们中国老百姓,尤其喜欢问一个“值不值”,尤其碰到这种十几万欧起步,便宜兜底都能在小县城买一套房的情况下,更得琢磨琢磨了。
极星是什么底子?咱们别光听极星这名字洋气,就觉得这好像是外国高大上的玩意儿。其实它是沃尔沃弄出来的电动品牌,骨子里有些瑞典的劲头,也有吉利的血液流着,一半北欧冷清劲儿,一半中国实打实地本事——你说它到底算谁家孩子?既然有一层吉利老爹在后边撑腰,这牌子咱中国人还真不陌生。
回到Polestar 5本身,发布前媒体就放出了一些技术参数,大家都盯着看,等着“新晋大哥”登场。现在正式亮相,先说这设计,真挺有腔调,一种北欧极简美学。里里外外都洋气,门把手都藏着,走的就是一股子“极简但高级”,浑身上下就奔着奥迪A7、保时捷Taycan那个路数去的。但是你说,真正花一百万买极简风格,大家是不是宁愿多补点,上去再来个保时捷标?
看配置,技术平台是特制的铝合金架构,电池112度(净容量106度),长续航,大马力,快充能力800V 350千瓦,快的话二十多分钟就能从10%充到80%,你说这科技是不是有两下子?问题又来了,这些亮点放谁身上不行?现在一众新势力拼的啥,不就是这些参数?性能、快充、续航——你一项比不过就落后一大截。但回头想想,这几年新势力卷疯了,理想、蔚来、小鹏都在上大电池,比动力、卷配置。如今112度电池、700公里续航,三秒多破百,这到底是极星牛,还是消费升级卷出来的基础分?
那后排体验四区空调、加热通风按摩看着特别高级,俺仔细想了想,这些玩意儿新势力高配都能给,要啥来啥。智能驾驶辅助说实在不算惊艳,国内的智驾内卷已经卷到啥程度了,马路上问十个人,大半能给你整明白L2级辅助。
接下来看售价,欧洲版就这价,算算也就得100万起步。别催了,说句心里话,再有炫酷数据,普通老百姓想花一百万买个电动车,得盘算多少回?大家真不都是炒股发财的“韭菜”,谁的钱都不是风吹来的。不少人问了:这价格买它干嘛?国内不有蔚来ET7、理想MEGA还打团、保时捷也快出麒麟电池中国版了,比配置不会差多少,还能看脸面子,售后顾虑还少。那为啥非得冲着极星买单?难不成就是图一个洋品牌?
问题又来了,国内部分人买极星,追求的到底是啥?是品牌感?是科技感?还是要个不同?答案其实不用新鲜。咱中国高端电动车市场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你,一样的钱,国内品牌已经能满足百分之九十九的需求,什么性能、科技、豪华体验、售后乃至“家国情怀”,都卷到家门口了。花一百万图保值?电车保值现在靠谱吗?看品牌溢价,极星真有奔驰宝马奥迪那号召力吗?
你说极星敢不敢放开价格跟国产卷一把?在中国市场,他们都明白,这车如果比国内L牌、N牌贵着卖,销量只会越来越边缘化。极星其实很清楚,自己得拿卖点重新定义定位,比如国际范儿、北欧设计师标,或者主打小众,做少量“理性炫耀性消费”。可问题是,“理性”与“炫耀性”结合,能持续火下去吗?现在年轻消费者冲着一辆能显示自我的车砸一百万,还得面对后期贬值、升级迭代的压力,除了爱、情怀、标签,有几个真能稳稳吃下这个价格?
我说个不太好听的实话,所有硬杠豪车的“新势力”们,其实到头来还是逃不开这几个老问题:品牌积淀、体系能力、服务半径。你性能再超前,科技再先进,没点历史沉淀,售后跟不上,用户还是慌。说白了,极星要是真的想靠高端拉量,不能光拼技术,更得拼口碑和持续服务能力。
再回到极星5,归根结底,这车就是一场北欧风格与中国资本、欧洲技术相结合的试验田,寄望于能成为划分电车高端市场的新样板——可惜现实是,卷大了大家只会挑实用、保值优、服务稳还能用得开心的,真不是天天盯着北欧工业设计叹气。所谓理想生活方式,到头来还是得能落到生活里。不过话说回来,有没有人愿意为信仰充值,为艺术、极简、独特买单?当然有,但不是多数。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车将引领导向,让中国品牌看到差距,继续奋发追赶。可是现在中国高端电动车坚持不退步的地方——不就是卷技术、拼体验、控成本吗?北欧理想再美好,落地就是一台四轮车,这事就是这么实在。
我一直有个问题:“价格、价值、归属感,到底哪个重要?” 假如一辆车能满足了你所有需要,甚至超出了你的预期,但把你钱包掏干了,这买卖到底值不值?极星这把牌走得不易。想靠一台靠近保时捷的高价电车,冲击大众消费结构,搅动市场格局,不容易。
极星5所代表的,不止是一台车,更是现阶段全球高端电动车生态的缩影:欧洲品牌,融合中国制造,试图用一种与众不同的姿态找到存在感。但很现实的是,中国市场的电动车用户更果断、更聪明、对比更狠,谁占便宜立马知道;欧洲市场的土豪固然多,可传统大品牌依然强势,极星未必能轻易开疆拓土。全球市场的“新能源高烧”开始逐渐降温,纯拼数据的路越来越窄,留给每个品牌时间和空间都不会很多。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买不买极星5,对大多数人来说无所谓,更值得琢磨的是:新技术、新品牌,什么时候能真把技术红利、大规模制造优势带给用户?你说一款车到了百万级,还拼设计、拼参数,咱老百姓除了围观还能干啥?真正靠谱的无非就是让产品价格走得再实在一些,体验再超前一点,服务用着再方便点。剩下的营销辞藻、光鲜包装、北欧故事,怎么说怎么吹都行,死忠自然会买单,但市场的“买账”理由只会越来越挑剔。
到最后,极星5的面世能不能改写市场格局?指标意义一定有,现实意义呢?不妨把问题扔给每一个关注车市的人——你愿意为了设计、为了品牌、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掏出百万吗?你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真正的答案,也许早就藏在你自己的钱包和心里头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