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这种正儿八经的行业分析报告,我都想笑。什么量化模型,什么投资建议,搞得跟修仙秘籍一样,好像看了就能白日飞升。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2025年的车圈不是什么转型升级的蓬莱仙岛,而是一个血肉横飞的“黑暗森林”,所有人都在里面玩真人版“大逃杀”。
报告里说,2025年目标销量3230万辆,新能源1550万辆。诶,你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这不叫目标,这叫“军令状”。意思就是,上面把蛋糕画好了,然后把所有车企扔进一个斗兽场,告诉他们:“看见没,就这么点吃的,谁能活着出来谁吃,剩下的就地成盒。”这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式打法。比亚迪掀完,小米掀,小米掀完,乐道连桌上的蜡烛都没放过。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大家一起喝西北风,谁也别吃饭。
再看那些数据,什么新能源渗透率54%,自主品牌份额64%。这些数字光鲜亮丽,跟网红的自拍一样,背后全是辛酸。什么叫渗透率54%?翻译一下就是,马路上一半的车主,都是心甘情愿的“小白鼠”,在用真金白银和宝贵的时间,帮车企测试那些八字还没一撇的智能系统。另外一半开油车的,看着他们,露出了看猴一样的微笑。至于自主品牌64%的份额,那不是打下来的,那是用钱烧出来的,用利润换来的。每一辆车的交付背后,可能都是财务总监哭晕在厕所的夜晚。这不叫市场份额,这叫“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七伤拳,打得越猛,内伤越重。
然后就是报告里最喜欢吹的“技术趋势”,什么NOA普及,什么L3性能提升。我每次看到这些词,就想起了那些玄幻小说里画大饼的掌门。说得天花乱坠,又是“金丹大道”,又是“元婴可期”。可我作为一个中年人,一个真的被特斯拉的Autopilot在高速上吓出过冷汗的人,我告诉你,自动驾驶的命门,根本不在于你堆了多少颗激光雷达,也不在于你的芯片算力有多牛逼。它的生死劫,在于一个开着老头乐、不打转向灯、鬼魅般横穿马路的大爷。
只要大爷躺得快,你L5自动驾驶都得当场熄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那套复杂的算法能算清楚红绿灯,能算清楚车距,但你能算清楚大爷今天早上是左脚先出的门还是右脚吗?所以别扯那些没用的,真正的自动驾驶,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什么时候能把老头乐的逻辑给破解了,这事儿才算成了。在那之前,所有的智能驾驶,都是给用户买的一份“惊吓盲盒”。
写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像个在街边算命的,对着K线图说“朋友,我看你印堂发黑,近期必有血光之灾啊”。是不是有点典中典?但车圈现在就是这么个玄学的地方。
所以,报告里推荐的那些股票,什么宁德时代、德赛西威,你敢买吗?我不是说这些公司不好,它们当然是好公司,是这场修仙大会里的“天骄”。但问题是,在一个所有人都发了疯、都开启了自爆模式的战场上,当“天骄”是没用的。你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你可能躲过了所有明枪暗箭,但没躲过隔壁那个哥们儿突然喊一声“我悟了”,然后抱着炸药包冲了过来。
现在的投资逻辑已经变了。你买的不是一家公司的未来,你买的是它在“大逃杀”里活到最后决赛圈的门票。这个过程中,任何基本面分析都可能失效。就像奔驰,它最值钱的真的是车吗?不是,是那个三叉星徽,是那个能让丈母娘点头的“品牌玄学”。就像特斯拉,马斯克都快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微博小号了,为什么还有人买?因为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它和性价比无关,它是一种信仰,是维护自己选择正确性的本能。
妈的,太卷了,真的太卷了!所谓的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在我看来就是“4S店的压缩毛巾”。平时看着不大,市场一冷,水一浇,瞬间膨胀起来能把整个店都给淹了。
所以,最后的投资建议是什么?报告里说得头头是道,什么60%仓位,什么动态调整。而我作为一个被社会毒打多年的老韭菜,我的建议是:放弃幻想,接受现实。你试图用理性和逻辑去分析一个已经陷入癫狂和混沌的市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理性。所有的高科技,所有的商业模式,最终都要回归到人性的贪嗔痴。
与其研究那些复杂的财报和K线图,不如去研究一下各大车企老板最近的精神状态。李斌老师是不是又在直播里掏心掏肺了?雷军是不是又准备开演唱会了?余承东是不是又找到新的“遥遥领先”了?这些,可能比任何量化模型都更能反映市场的真实温度。
所以,如果你非要我给个结论,那我的结论就是,最好的投资策略,可能就是关掉你的炒股软件,下楼去买张彩票。至少,那个中五百万的梦,能让你安稳地睡一宿。在车圈这个修罗场里,能睡个好觉,已经是最大的赢家了。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