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在美国市场掀起“去中国化”零部件替换浪潮,这场由地缘政治裹挟的供应链重构,正将这家电动车巨头推向成本失控的边缘。短期看,关税规避与替代成本的博弈已见分晓;长期观,本土化供应链的“乌托邦”构想更难掩现实的骨感。
特斯拉三季度财报已暴露成本压力——仅关税一项就造成超4亿美元损失,这成为其营业利润同比暴跌40%的重要推手。尽管美国政府将汽车零部件关税减免安排延长至2030年,可获得车辆零售价3.75%的抵免,但这与25%的基础关税率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更关键的是,中国零部件的成本优势并非仅来自关税套利:以电池为例,宁德时代通过墨西哥组装电芯的“曲线救国”模式,虽能规避部分关税,但跨洲运输、海外建厂的额外支出,已使电池单位成本上升约12%,这还未计入新供应商的质量认证与产能爬坡成本。
当前特斯拉美国工厂仍依赖中国的电控系统、精密铸件等核心部件,这些产品的本土化替代面临三重挑战:其一,替代供应商的产能缺口。韩国LG新能源、松下的电池产能扩张需至少18个月周期,短期内无法满足特斯拉4680电池的需求;其二,技术转移成本。中国供应链经过十年迭代形成的88%零部件通用率,美国本土供应链短期内难以复制;其三,库存冗余压力。为应对供应链波动,特斯拉被迫将安全库存从30天提升至90天,仅此一项就占用超20亿美元流动资金。
美国试图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构建“去中国化”的新能源供应链,但现实是中国占据全球80%的光伏组件、70%的风电装备产能,电动车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优势更是扎根于完整的产业链生态。特斯拉若强行割裂与中国供应链的联系,相当于放弃全球最具效率的制造体系。
数据显示,上海超级工厂95%的本土化率使其Model 3制造成本比美国工厂低18%,这种差距在短期内难以通过政策干预抹平。
当“政治正确”凌驾于市场规律之上,特斯拉付出的成本溢价最终将传导至消费者。美国市场Model Y的起售价已较年初上涨5%,若供应链重构持续推进,未来两年价格涨幅或突破1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