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巨人冲刺北交所,客户涵盖奇瑞五菱长安,驱动汽车产业新发展

安徽又一小巨人冲北交所,天窗零件厂的舞台灯亮了,可这坑谁来负责

安徽小巨人冲刺北交所,客户涵盖奇瑞五菱长安,驱动汽车产业新发展-有驾
安徽小巨人冲刺北交所,客户涵盖奇瑞五菱长安,驱动汽车产业新发展-有驾

一早市场里就炸开了锅,街坊茶余饭后都在念这事儿,芜湖一家叫莫森泰克的公司,9月11号在安徽证监局办了辅导备案,要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目标是北交所,辅导券商写着国投证券,消息一出,熟人群里立刻有人说“这公司我装配过配件”,有人翻出自家车上装的天窗,大家都嗡嗡,听着就像隔壁大妈在讲自家孩子要考北大的那种既骄傲又紧张的口气。

安徽小巨人冲刺北交所,客户涵盖奇瑞五菱长安,驱动汽车产业新发展-有驾
安徽小巨人冲刺北交所,客户涵盖奇瑞五菱长安,驱动汽车产业新发展-有驾

说它是“小巨人”不是吹的,国家级专精特新,还有安徽省的“冠军企业”“50强”称号堆着,听上去像包装盒上那种金色字样,实际它主要做车用天窗、玻璃升降器和电子控制单元,连粉末冶金零件也在干,客户名单里有奇瑞、五菱、长安、吉利这些厂牌,谁看谁都点头,说是有货源、有口碑,这背景给人一种“躺着收钱还能发券”的既视感。

回头看过去,这行当曾经讲究匠人精神,几十年前还靠车厂贴牌、长期订单、供需稳定,那时候配套厂和整车厂像邻里互帮,耐着性子做件好零件,久了相互信任变成了隐形的合同,利润薄但稳,厂子能撑十年、二十年,工人也有饭碗,街坊都知道你家在做零件,那是老实活命的路子。

可这十年里变了味儿,市场上开始流行资本故事——谁先上市谁就有溢价,谁能包装成“专精特新”“小巨人”就有人来推波,配套厂被逼着做规模、做毛利、做PPT,而且补贴、订单、代工条款都被压缩,曾经的长期订单变成了“按单付费”的快餐式合同,厂子一边喊着质量,一边拼命接单扩大产能,结果是资金链紧,毛利压缩,风险放大。

企业内部也不是没有声音,几位工程师在车间里低声抱怨,机器老了但采购预算被压到研发项目被劝退回报率太低的那批,生产线加班成常态,还要应付大客户那种“先试用再付款”的条款,员工说“有时候货发了两个月才结账,工资倒是准时发不了两次”,供应链经理被逼着每天盯着应收账款,财务人员更是天天算着票据,大家都知道上市能融到钱,但也怕融来的不是活水而是陷阱。

街上的网友也不安分,论坛里有人开玩笑说“天窗厂也要来割韭菜了”,有人翻旧帖把别家公司上市前的财报搬出来对比,评论区里表情包少,吵得像菜市场,几条热评把话题拉到行业盈利模式上,有人质问企业治理,有人提醒散户别冲动,声音里既有期待也有怀疑。

数据扎眼,公开信息显示控股股东芜湖市投资控股集团持股42.87%,另有2.29%为间接持股,这种国资背景让人觉得有底气,但市面上千万例子告诉我们,有背景不等于稳如老狗,且看那披露时间刚好在监管趋严的当口,《价格法修正草案》《反垄断细则》等政策正往紧里走,政策头上盯着的,往下的市场还在放量扩张,这中间的张力让人透不过气。

外界把目光放到客户名单上,奇瑞、五菱、长安、吉利这些名字像是护身符,企业拿着这些大客户往外招摇,但供货比起以前复杂了,车企在零部件议价方面越来越强势,先付款、先试产、后结算的条款越来越常见,厂商要么把价格摊薄到见骨头,要么把风险转嫁给二级供应商,整个生态变成了上面逼下面,下面再逼小供应商的传导链。

行业早年的“信仰式玩法”还有影子可寻,那时候工程师可以坚持用更贵的材料,因为车厂信任耐用性,并且愿意为质量买单,那种关系像老街坊之间的信用账本,而现在是“付费套餐式”的玩法——你想上位拿到大订单就得接受L型套餐,技术、交期、质保、价格一并打包,谁不同意就被换掉,企业的议价权一点一点被吞噬,最后连研发也成了解决短期问题的应急科。

说到资本运作,这波冲刺北交所的企业并不稀罕,北交所对中小创新企业是个窗口,融资逻辑是把未来卖给现在,披露就像舞台灯一亮,券商、承销团会把故事讲得光鲜,现场多个路演里会出现目标增长率、市场占有率这些闪词,散户与机构就像两拨人站在桥上看风景,一个想捡便宜,一个等着割韭菜。

监管也在动作,《价格法修正草案》、反垄断监管等文件开始影响零部件行业内的博弈,监管的确想往公平竞价、规范定价方向走,但地面上的市场参与者还在跑赢时间抢订单,短期内供需关系和资本倾向会继续制造出很多戏剧性场面,这种上头要管、下头还在疯赚的矛盾,是这轮变局的核心症状。

普通供应商看到这么一家公司要上市,既羡慕又警惕,羡慕的是未来可能有更多订单和放款,警惕的则是当大厂拥抱资本后,采购策略会不会更冷酷,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上升、利润被压缩,这些压力会被传导到小厂,像拍苍蝇一样拍不完,最终受伤的往往是最底层那一截劳工与小微厂主。

现场有老员工说“上市不等于稳,之前哪家没说过要上市,上市完人家裁员、重组的也不少”,厂区门口的小卖部老板更是乐观又不放心,他盼着工人多点、饭碗稳些,却也担心若是裁员潮来临,他那碗饭的客源就少了,城里的小商贩眼睛里全是算术题,这城市经济的微观链条就在这小动作里起伏。

给普通人一点活路,不用听谁劝投就投,先看三样东西:一是应收账款和货款结算周期,长到两三个月以上就得有警惕心,二是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治理结构,国资背景有利但也可能带来地方化运作风险,三是客户集中度,客户如果前四大占比高到70%以上,业务波动会被放大,做到这三点,路就能稳一些,至少能少踩两个坑。

这场上市冲击波已经在路上,它带来的是资金、名声、机会,也带来加速的内部重构和外部博弈,芜湖这家天窗厂能不能把“小巨人”变成真金白银,还得靠市场检验,底下的人得学会算账和看人,街坊们继续议论,茶馆里还会有人接着说“这事儿值得看”,但谁也不能保证下一轮不是另一场先甜后苦的戏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