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26款吉利星愿的这次升级挺让人眼前一亮的,特别是限时售价6.58到9.59万元,关键是加配不加价,说这话容易,真做到了挺难的。记得上回在4S店,销售小王跟我说:这个价格段,别的家基本都往上走,吉利还反着走,真是逆市而为。我当时心想,这背后的供应链压力得有多大?
要说供应链,吉利这车用的是宁德电芯,加上液冷式温控系统,安全性能又往上走一大截。这点很关键,尤其现在电动车温度控制对续航和安全影响挺大。你看星愿配的58kW和85kW后置单电机,轮子下面的动力虽然不算爆炸,但算实用派,续航也有310公里和410公里两种,入门纯电轿车里算扎实的了。这跟MG4比,后者主动刹车和车道偏离预警挺实用,但星愿的多连杆后悬架,底盘扎实感明显更胜一筹。
刚开高速的时候,底盘那股紧贴感让我记忆深刻——底盘牢牢压在路面上,基本没什么飘的感觉。我跟朋友开玩笑说,这车开起来都想再开三百公里。说实话,也得考虑驾驶惯,有人图省事,有人爱挑战,星愿这车适合后者多一点,毕竟它的操控感和安全配置还是挺均衡的。但我刚说底盘扎实,好像有点绝对了,毕竟市面上不少同价位电动车也开始往舒适和稳定上跑,星愿只是表现得比较均衡,不能说全无短板。
我记得去年星愿一上市,销量就很猛,突破40万辆,成了中国汽车品牌交付最快破40万的车型。这数据说得确实吓人,甚至还称2025年全中国品牌全品类车型的销量冠军,连续四个月破4万辆,9月份还冲过5万辆。这销量猛,我觉得主要是地段加上车型定位清晰——纯电入门轿车,适合城里年轻消费者,配Flyme Auto智能座舱,颜值加智能都得打个高分。对,你没听错,智能化配置虽然不算顶尖,但能用能懂就行,不用每次都听到AI辅助驾驶吹得天花乱坠,实操才是王道。
说到配备,我身边一个自己买过星愿的朋友小刘特地跟我说:你知道我最满意啥?安全配置,别看价低,刹车系统特别给力,遇紧急路况一刹到底,心理踏实多了。这口碑传开,也难怪星愿敢玩限时不加价加配这个动作,底气十足。购车这玩意儿,得根据自己需求来选——我觉得星愿这点做得挺贴心,版本多样,买谁都不亏。
这车还有啥地方能更好呢?我没仔细研究过是不是因为成本压缩,续航优化上还能迈一步,比如快充速度或者电池寿命,目前标配宁德电芯质量是过硬,但具体耐用度我估计得等两年后用户反馈多了才能判。对了,李工修理厂的陈师傅也说:这电池供应链,宁德电池是稳得一匹,偶尔维修率能降不少。这话多少给我心里安了个底。
闲聊下,我前两天和一个车友半开玩笑地吐槽:现在车企名字越叫花哨,配置反而越缩水,是我漏了什么吗?他说:流量时代,品牌啥都得跟着玩花样,你看星愿,反而老实点,稳得住。这倒让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消费者也越来越挑骨头,导致品牌不得不逼着自己稳扎稳打?
说回星愿,这次10月10日正式上市发布那个STAR限定版,也是1000台的限量发售,售价9.58万元。我扣了一下,这差不多是9万级别里配置相当丰富的纯电车,买家如果喜欢点面子,肯定会考虑这限定款。电影《星愿》女主张柏芝现场亮相助阵,这行销手法我得承认,算是把品牌情感和产品结合得比较自然,粉丝经济在这里发挥了作用。
话说回来,你会不会也有疑问,限量版1000台真的能撑起品牌星愿的粉丝效应吗?毕竟市场竞争这东西太烧脑,想象没那么简单。尤其你看同价位车,MG4、有些起亚车型,它们的主动安全和驾驶辅助配置更丰富,是否星愿在智能驾驶辅助上的投入还能再上一个台阶?明星代言能否持续刺激销量?这都值得玩味。
对了,说个小跑题,我最近在咖啡馆听隔壁两个人聊车,他们一个说:买电动车,最怕电池出问题,换个电池简直要命。另一个说:放心吧,宁德电芯质量过关,星愿这车电池寿命应该没啥隐忧。这对话让我意识到,消费者对电池的焦虑远比你我想象的大很多,企业如何解决这个焦虑,是未来竞争关键。
不管咋说,星愿这车开起来没毛病,价格实在,安全扎实,智能够用,颜值不赖,适合普通城市家庭作为第一台车。但问题来了,假如你是消费者,面对同价位车型,智能辅助、续航、品牌声誉哪个更重要?你会怎么选?这挑车的算盘,真有点难打。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