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加码中国研发出口,双轮驱动年出口增超30%,助力产业链升级

最近聊车的朋友圈,有点意思。

一边是国产新势力们卷生卷死,发布会恨不得把友商按在地上摩擦,什么沙发彩电大冰箱,什么800V、900V,参数高到让人怀疑人生;另一边,一些过去浓眉大眼的合资老大哥,反而显得特别安静,偶尔发个声,仔细一听,话里有话。

比如日产最近的一系列动作,就值得咱们坐下来,泡杯茶,好好捋一捋。

表面上看,无非是在中国搞了个研发中心,发了几款新车,成立了个进出口公司,准备把中国造的车卖到全世界。

日产加码中国研发出口,双轮驱动年出口增超30%,助力产业链升级-有驾

公关稿的标题我都替他们想好了:《从中国到全球,XX汽车开启新征程》。

但你要是只看到这一层,那格局就小了。

这事儿背后,藏着一个延续了三十多年的故事,一个关于“老师”和“徒弟”身份互换的故事,更是一个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地心引力”发生变化的冰冷信号。

咱们把时间轴拉长一点。

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对汽车工业的理解是什么?

是“市场换技术”。

大众的桑塔纳、丰田的皇冠、日产的蓝鸟,这些车开进来,对当时的我们来说,不亚于科幻产品。

那时候,合资车企的模式清晰得像一条直线:外方出技术、出平台、出品牌、出管理,中方出土地、出工人、出市场。

本质上,这是一场单向的技术灌输。

外方是“老师”,手把手教你怎么造一辆现代化的汽车。

中方是“徒弟”,勤勤恳恳地学,同时把全世界最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学费”交了上去。

这个模式,我们玩了三十多年。

日产加码中国研发出口,双轮驱动年出口增超30%,助力产业链升级-有驾

它让我们拥有了完整的汽车制造能力,但也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我们擅长把老师教的东西,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生产出来,但我们自己出题、自己解题的能力,一直没得到真正的检验。

直到新能源这阵风吹过来。

一开始,大家都没当回事。

特斯拉像个闯入瓷器店的野蛮人,传统巨头们一边嘴上说“我们随时可以转型”,一边继续舒舒服服地卖着燃油车。

但中国市场不一样,补贴、政策、基建,再加上一群“不要命”的创业公司,硬生生把电动车从一个“政策产物”催熟成了一个“市场产物”。

结果是什么?

结果就是,我们这些当了三十年徒弟的人,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个新科目上,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会了点老师没教过的东西。

电池,我们有宁德时代、比亚迪;智能座舱,我们有华为;自动驾驶,新势力们卷得飞起。

当比亚迪的销量把所有合资品牌甩在身后,当问界M7的订单多到工厂都造不过来的时候,那些曾经的“老师们”终于坐不住了。

他们发现,自己在中国这个最重要的考场里,开始不及格了。

这时候,我们再回头看日产的动作,你就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在中国设立全球LCV(轻型商用车)研发中心,研发成果全球共享;合资公司东风日产主导研发纯电轿车和插混轿车;把华为的鸿蒙座舱塞进自己的主力燃油车;甚至专门设计一款皮卡,从中国生产,再返销海外。

日产加码中国研发出口,双轮驱动年出口增超30%,助力产业链升级-有驾

这一连串操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日产,作为曾经的老师,现在正式承认,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个新赛道上,我中国这边的徒弟(合资公司和供应链伙伴)比我总部还懂行。

以后,新车型的研发,特别是电车,就交给中国团队来主导了。

他们设计出来的好东西,不仅在中国卖,我还要拿到全球去卖,帮我打江山。

这已经不是“市场换技术”了,这是“技术换市场”的逆向过程。

更准确地说,是“用中国的技术和供应链,去保住全球的市场”。

我们来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

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从零开始搭建一套完整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网联供应链,成本都是天文数字。

而在中国,这套体系是现成的,而且因为极度内卷,成本被压到了全球最低。

日产把研发和生产放在中国,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精明的成本套利。

用中国成熟且便宜的供应链,去武装自己的全球产品,这比在横滨总部闭门造车,值博率高太多了。

第二笔,是【时间账】。

汽车研发周期很长,一款全新车型从立项到上市,三五年是常态。

日产加码中国研发出口,双轮驱动年出口增超30%,助力产业链升级-有驾

但在中国,这个速度正在被极限压缩。

新势力们一年一小改,两年一大改,逼得所有人都得加速跑。

日产把研发重心向中国转移,相当于给自己接入了一个“快进”按钮。

当德国和日本的工程师还在为软件代码扯皮时,深圳的工程师可能已经迭代了三个版本。

在赢家通吃的时代,时间就是一切。

第三-笔,也是最重要的一笔,是【认知账】。

过去,跨国车企的中国战略,核心是“本土化”,也就是把海外的全球车型,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喜好,改改外观、加长轴距、换个大屏幕。

这是一种“俯视”视角。

而日产现在的做法,是承认中国市场在特定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未来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所以,它开始基于中国市场的理解,去定义一款“全球车”。

这是一个从“俯视”到“平视”,甚至在某些领域“仰视”的视角转变。

这个转变,对日产来说,是务实的,甚至是迫不得已的。

日产加码中国研发出口,双轮驱动年出口增超30%,助力产业链升级-有驾

但在全球产业分工的棋盘上,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它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第一次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更开始成为“世界研发部”和“世界设计室”。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因此就热血沸腾,觉得已经天下无敌了。

日产、大众这些老牌巨头,他们的家底还厚得很。

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全球品牌运营这些传统科目上,我们依然是“徒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他们现在选择“外包”一部分电动化的未来给中国,更像是一种分散风险、控制成本的商业决策,而不是彻底的投降。

但这盘棋,毕竟是开始下了。

当第一辆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在中国制造的日产汽车,挂着NISSAN的标,出现在欧洲或者东南亚的街头时,很多事情就再也回不去了。

这就像当年我们用着贴着各种外国牌子、但背后印着“Made in China”的家电一样。

一开始,我们只是个代工厂。

但慢慢地,我们学会了设计,学会了做品牌,然后就有了海尔、美的、格力。

汽车产业的链条更长、壁垒更高,这个过程会更漫长,也更曲折。

但齿轮一旦开始转动,就不会轻易停下。

日产打响的这一枪,与其说是“赋能中国”,不如说是“借力中国”。

而对其他还在犹豫的合资品牌来说,这无异于一种提醒:再不抄作业,可能连抄的机会都没了。

共勉共戒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