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一家四环外的丰田店灯还亮着,水泥地上滴滴答答回荡着鞋声。一台凯美瑞双擎横在展厅中央,金牌销售正在给自己的工位摆积木——估计是今天没能卖出去,手里那块工牌比车还沉。他嘴里嘟囔:“降了四万还没人搭理,我要把自信降到地板上了吗?”展厅外的霓虹灯不断切换,倒像在嘲笑谁还在坚持给这些油混车找新主人。
年轻客户倒是有几个,都是在旁边比亚迪和吉利展台忙着刷车机屏。顺便听到一个小伙子问销售:“这是真自动驾驶吧?我爸让买大屏,能用手机投屏不?”销售像泄了闷的气球:“我们这只有——发动机,挺好用的。”这现场气氛不需要犯罪嫌疑人,光靠气氛就能定罪。
油混车卖不动了,他们安静得连发动机声音都省了。而国产插混车像是挂着“限时特价”的吸引力,聚光灯下每一台都有绿牌的光环:不用购置税、不限号,电费一公里只要几分钱,还能全家用上三块大屏打王者荣耀。丰田本田那边呢,挂蓝牌,续航也就那点,买之前还得算自己家里几环,什么时候限号,买了也没地儿充电,听着发动机像嗡嗡打气球。
说变就变,变化来得比案发现场收指纹还快。以前丰田双擎加价三万还抢不到,现在降四万还没人要。本田雅阁混动干脆弃疗,直接宣布停产。你以为他们会出来解释一下技术升级,呵呵,集体选择了沉默。表面看是企业要面子,实际上像是家长发现孩子考不过邻居,想夸夸自己,嘴却张不开。
国产插混的销量一路狂飙,去年市场份额已经干到7成。量大才是硬道理,合资品牌加起来才剩1成出头,插混之下还有增程,合资油混像是被老对手绕着圈吊着打。以前说充电桩不够,现在全国——1200多万个,你说充电不便,那是上世纪的故事。深圳朋友说,自己附近五公里就能找到快充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2008年我还在抓电动车偷电的小偷,如今偷电太没技术含量了。
别说政策倾斜,购置税、限行、绿牌,政策像是为插混量身定做的高跟鞋。而油混只有一双过季的布鞋,牌照贵、还限号。日常通勤,用电只要一两分钱一公里,油混多花四倍,心疼汽油也没人心疼你。记得有朋友父亲想买油混,仔细算完限号、油钱和保险,还是决定买国产插混。人是现实的,现实也挺残酷。
合资品牌反应速度堪比涉案人员被问话时的拖延症。两年前本田说中国消费者没需求智能座舱,现在一出门六成新车都标配智能系统。还在推销自己发动机的可靠性,可现在的年轻人买车在手机上刷视频,不关心发动机啥时候想退休,只关心车机能不能和手机连接顺畅。技术卷不过,配置卷不过,说话都开始卷不过了。车企开发布会,都像是在参加无声聚会。
更有意思的是库存压成了帝国大厦。4S店卡罗拉插混版直接铺满了地毯,卖得还是不如国产快。以前丰田凯美瑞是街头段子:开不坏。现在变成新段子:“摆不动。”早些年丰田技术人员能讲二十分钟混动优越,现在媒体采访要么集体鸦雀无声,要么说些“我们相信市场调整”的片汤话。现实就是,油混车正在成为生动的现场证据。
专家预测未来油混车市场只剩5%。我在路上观察,本地号牌蓝色油混越来越少。就像曾经的诺基亚手机,大家都记得它好用,却没人用。新车必须要有智能化、要有电驱动、要能掰手腕,油混显然是“不是很懂你们现在的需求”。
唯一没变的是,时间的残酷比销量快得多。技术进步没人等你,消费者也不等你。合资品牌还在坚持“全球品质”,国内消费者早就把“配置多、权益大、买得爽”作为必选项。老一代工程师还在画混动电路图,可柜台前的小姑娘已经在问“这个车能刷抖音吗?”
有时我会自嘲:这一波变化,比案情反转还突然。油混车从加价抢购到人见人跳过,合资厂商默默成了局外人。也许他们曾经怀有技术自信,但这种自信现在像是在盲审卷宗——一翻开,发现提纲错得离谱。中国式插混技术和政策成了提醒他们别活在过去的DNA。作为局外人,我能体会到他们的纠结和沉默。汽车没有感情,但市场很现实。
至于未来,不知道合资品牌还要沉默多久。技术真的有那么大的代差吗?还是只是认知的滞后?如果国产插混不仅做得快,还做得好,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曾经的那套“全球标准”还剩下什么价值?还是说,市场就是最无情的法医,把一层层旧观念剥开,冷静地让事实说话。或许下次你进展厅,想买一辆车时也会问:现在的主流,是真的“主流”吗?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