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让不少人心里五味杂陈。
说的是大众旗下的一款高端SUV——途锐,可能要跟中国市场说再见了。
有消息指出,大众计划在2025年11月左右停止向中国供应这款车,并且可能在2026年正式停产。
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很多人不理解,一款曾经卖到上百万,被誉为“最低调的豪华车”的途锐,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即便是现在价格一降再降,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跌破了四十万,销量却依然不见起色,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先看看途锐这款车本身。
它在很多人,尤其是不少80后心里,曾经是个“梦想之车”。
在那个年代,途锐凭借着强大的性能,比如搭载过罕见的12缸发动机,一度成为财富和实力的象征。
可如今,这个昔日的王者却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途锐这款车其实“含金量”非常高。
它和奥迪的Q7、Q8,甚至和保时捷的卡宴、宾利的添越,都出自同一个高端平台,也就是大众集团的MLB Evo平台。
简单来说,它们的核心技术和底子是相通的,就像是亲兄弟一样。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拿途锐的3.0T版本和保时捷卡宴的入门版对比,你会发现它们的心脏,也就是发动机,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都是340马力的V6发动机,峰值扭矩也都是450牛米。
不仅如此,它们的四驱系统、悬架结构这些核心的机械部件,也都是同一水平线上的。
可价格却差得天壤之别,卡宴的起步价要九十多万,而途锐现在优惠完,三十多万就能开走。
相当于你花了一辆普通合资SUV的钱,买到了和百万级豪车几乎一样的机械性能。
按理说,这性价比应该是无敌了,可为什么大家就是不买账呢?
问题就出在了那个挂在车头的“VW”车标上。
在中国消费者心里,大众这个品牌,更多的是代表着皮实耐用、经济实惠的家用车形象,比如朗逸、速腾这些。
当一款车的价格上升到五六十万这个级别时,消费者购买的就不再仅仅是车本身了,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社交的需求。
大家会觉得,花同样的钱,买一台奔驰、宝马或者奥迪,开出去更有面子。
大众的车标,虽然品质可靠,但确实缺少了那种豪华品牌的光环。
很多人开玩笑说,途锐最大的缺点就是它姓“大众”。
再加上这些年途锐的外观设计,越来越向它的“小弟”途观靠拢,有时候在路上一晃而过,不仔细看还真分不清。
这就让那些真正花了豪华车价钱的车主,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这种“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在这种大件商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车价越降,大家越是观望,越觉得它“不保值”,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途锐的遭遇,其实不仅仅是一款车型的失败,它更像是整个大众集团,乃至许多传统燃油车巨头当前所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根据大众集团发布的财务报告来看,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集团上半年的净利润出现了高达32.8%的大幅下滑,汽车业务的现金流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这说明,大众赚钱变得越来越难了。
即便是像保时捷这样一直以来都是大众集团利润支柱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开始疲软,销量和营收都出现了下滑。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的问题:在汽车行业飞速变革的今天,过去那套靠着品牌历史和发动机技术“一招鲜吃遍天”的玩法,已经行不通了。
就在这些传统汽车巨头感到阵阵寒意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市场却正在上演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
这不仅仅是把动力从烧油换成了用电那么简单,而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汽车的认知。
现在的国产新能源车,比拼的是智能座舱、是大屏幕、是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是能不能提供像智能手机一样方便快捷的交互体验。
这些恰恰是传统车企的短板。
当我们的车企已经开始在车里安装冰箱、彩电、大沙发,把汽车打造成一个“移动的智能生活空间”时,很多合资品牌还在宣传它们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有多么精密。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在新的竞争赛道上,这些已经不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核心卖点了。
当然,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并非一片祥和,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一方面,价格战打得异常凶猛,各大品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压低价格。
另一方面,行业洗牌也在加速进行。
比如曾经一度销量不错的哪吒汽车,其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就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走到了破产重整的地步,这让几十万车主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这说明,新能源赛道虽然机会多,但风险也同样巨大,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努力向上突破。
吉利集团旗下的路特斯,已经推出了百万级别的纯电跑车,直接向保时捷等传统超豪华品牌发起了挑战。
就连一些跨界来的新玩家,也把目标瞄准了超跑领域。
这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再满足于只生产中低端的代步工具,而是有信心、有能力去争夺汽车产业金字塔的顶端。
总的来看,大众途锐之所以会从一款百万豪车沦落到即将停产的地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它自身品牌定位的尴尬,也有整个大众集团面对市场变革时的迟缓和不适,但最根本的,还是汽车消费的时代变了。
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是那个只要挂着外国标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了。
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懂得自己需要什么。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产新能源汽车,无论是大众还是其他传统车企,如果不能放下过去的傲慢,真正去倾听市场的声音,加快转型的步伐,那么像途锐今天这样的故事,未来恐怕还会在更多的老牌车型身上重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