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3 日凌晨 3 时 16 分,成都天府大道的宁静被剧烈碰撞打破,一辆飞速行驶的小米 SU7 与绿化带猛烈相撞后迅速燃起熊熊大火,火光染红了整条街道。现场视频显示,车辆被烈焰完全吞噬,多位路人及救援人员试图打开车门施救却屡屡失败,车门无法开启的状况让救援工作陷入僵局。尽管官方尚未发布详细调查结果,但网传驾驶员不幸遇难的消息,让这起事故成为舆论焦点,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事故连发:小米汽车的安全争议史
这并非小米汽车首次陷入安全风波。今年 4 月 5 日凌晨,湛江市徐闻县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与电动二轮车碰撞,造成二轮车两名驾乘人员当场死亡,小汽车起火燃烧,肇事司机还曾弃车逃逸。更早的 3 月 29 日晚,安徽铜陵德上高速上的小米 SU7 事故更为惨重,酿成 3 人身亡的悲剧。据小米官方通报,该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 116km/h 时速行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提醒减速,驾驶员接管后仍与隔离带碰撞,碰撞前时速约 97km/h。而就在成都事故前 3 天,10 月 10 日凌晨,福建平潭一辆小米 SU7 还曾坠海致驾驶员死亡,监控显示车辆刹车灯点亮却未能有效停车。
技术隐忧:性能与安全的失衡困境
小米汽车的安全隐患不止于碰撞起火。6 月 27 日,小米 YU7 上市次日,其超长续航高性能四驱 Max 版在天津 V1 专业赛道测试中,完成单圈最快圈速后刹车盘温度飙升至 600℃以上,在维修区出现明火。官方解释称,起火因直接驻车导致高温积累,且测试车未开启 “能量回收增强” 模式,若开启该功能或可避免事故。从技术层面看,这实则是高性能电动车的通病 —— 电动车自重普遍比燃油车高 20%,YU7 Max 版 2.4 吨的车重搭配四驱系统,对刹车系统形成严峻考验。更值得关注的是,成都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与新能源汽车流行的隐藏式车门把手在断电、高温下易失效的隐患高度相关,这类设计曾多次在事故中导致救援延迟。
销量悖论:32 万交付量下的质量拷问
尽管安全事故频发,小米汽车的销量却持续攀升。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小米新车交付量达 81302 辆,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总交付量已超 32 万辆。雷军此前已将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台,7 月单月交付量就突破 3 万台。小米 YU7 上市后更是 “卖爆”,3 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台,1 小时达 28.9 万台,创下全球车企销售纪录。但高销量背后是巨大的交付压力,北京某销售透露,试驾至少需等一周,“人实在太多,三天内根本排不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