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加价都得排队的丰田双擎,为啥就不香了?比亚迪DM-i到底凭什么能把老大哥按在地上摩擦?


丰田汽车2025年11月全球产量已经连续第10个月下降!

曾经加价都得排队的丰田双擎,为啥就不香了?比亚迪DM-i到底凭什么能把老大哥按在地上摩擦?-有驾

虽然因为美国和中国市场需求强劲,全球销量连续第二个月增长,但在中国市场,情况却没那么乐观。

2025年11月,丰田在中国的销量为157,383辆,而同期比亚迪的销量高达398,407辆,整整是丰田的2.5倍!

评论区炸了锅:"丰田双擎不是省油神器吗?""比亚迪DM-i凭啥能吊打丰田?"

曾经的"混动标杆"卡罗拉双擎早就被远远甩在身后。

那问题来了:曾经加价都得排队的丰田双擎,为啥就不香了?比亚迪DM-i到底凭什么能把"老大哥"按在地上摩擦?

咱今天就把这两套技术拆开了好好聊聊!

丰田双擎到底输在哪?对比DM-i后差距一目了然?

卡罗拉双擎搭载1.8L油电混动系统(第五代THS II技术),综合功率101kW,WLTC综合油耗4.06L/100km,但零百加速超过11秒,动力平顺但加速性能较弱。秦PLUS DM-i采用1.5L插电混动系统(第五代DM技术),亏电油耗低至1.58L/100km,零百加速7.3秒,纯电续航120km,支持快充。

曾经加价都得排队的丰田双擎,为啥就不香了?比亚迪DM-i到底凭什么能把老大哥按在地上摩擦?-有驾

当时很多丰田粉丝还不服气:"双擎技术成熟稳定,DM-i就是靠便宜!"结果各大汽车论坛的实测数据出来,把这些人打脸打得啪啪响,DM-i不光便宜,核心技术指标全面碾压双擎!

具体差在哪?咱掰开了说:

一是技术路线完全不同:丰田双擎本质是"油车带电机",发动机永远是主角,电机只是"省油助手"。

卡罗拉双擎的纯电续航只有可怜的2-3公里,说白了就是"起步加速时电机帮一把,跑起来还得靠烧油"。

比亚迪DM-i呢?彻底反过来,它是"电车带发动机",电机才是主角,发动机只是"充电宝"。秦PLUS DM-i纯电续航有120km,市区可纯电行驶,综合用车成本仅0.25元/公里。

实测对比显示:在市区路况下,丰田双擎油耗为5.7L/100km,比亚迪DM-i油耗为4.5L/100km,市区路况下比亚迪每百公里可节省1.2升油。

虽然在高速路况下,丰田双擎油耗稳定在5.2L/100km,而比亚迪DM-i达到6L/100km,高速工况丰田表现更好,但如果你主要在市区通勤,DM-i省下的油钱一年下来可不是小数目!

二是用车成本天差地别:卡罗拉双擎售价8.98万起,而秦PLUS DM-i售价区间为7.98-10.38万元。

虽然价格差距不算太大,但秦PLUS能上绿牌(省下牌照费+不限行),还能享受购置税减免。

有车主算过账:如果家里有充电桩,秦PLUS DM-i日常通勤基本"0油耗"(一度电5毛钱,一公里不到1毛钱);就算纯油跑高速,油耗也比双擎低不了多少。

5年开10万公里,光燃料成本就能省出好几万!

三是驾驶体验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卡罗拉双擎零百加速超过11秒,动力平顺但加速性能较弱,适合高频通勤用户。秦PLUS DM-i零百加速7.3秒,前提是在电量充足的情况下,动力性能和节能效率全面领先。

曾经加价都得排队的丰田双擎,为啥就不香了?比亚迪DM-i到底凭什么能把老大哥按在地上摩擦?-有驾

DM-i的电机直驱带来"电车般"的推背感,市区低速全电驱动(安静平顺),高速巡航发动机直连(效率高),急加速电机+发动机一起上(动力随叫随到)。

有车主评价:"开惯了DM-i,再开双擎就像从高铁换成绿皮火车!"

当时很多人觉得丰田双擎"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结果DM-i这一波技术降维打击,把"先进"变成了"落后",纯电续航短、市区油耗不够省、动力还肉,这谁顶得住?

比亚迪DM-i凭啥这么猛?背后藏着什么黑科技?

可能有人要问:比亚迪DM-i到底凭什么能吊打丰田双擎?

难道就靠"堆电池"?

其实这背后,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较量,丰田双擎守着20年前的"老思路"不放,比亚迪DM-i开辟了"新赛道"。

先说技术底层逻辑:丰田THS混动系统诞生于1997年,核心思路是"让发动机尽量工作在高效区间"。

它用行星齿轮组+双电机,把发动机动力"掰碎了"分配,一部分驱动车轮,一部分给电池充电,电池再驱动电机辅助动力。

听着挺复杂,但说白了就是"发动机唱主角,电机跑龙套",纯电续航只有2-3公里,本质还是油车。

比亚迪DM-i(2021年推出)玩的是"反向思维",既然电驱效率高(电机能量转化率90%+,发动机只有40%),那就"以电为主,油为辅"。

它搭载了三大核心技术:

曾经加价都得排队的丰田双擎,为啥就不香了?比亚迪DM-i到底凭什么能把老大哥按在地上摩擦?-有驾

1. 骁云-插混专用发动机:这台1.5L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3%以上,专门为"发电"而生。它工作时只在最高效转速区间,噪音低、油耗少。

2. EHS电混系统:这是DM-i的"大脑"。它能智能切换三种模式,串联模式(发动机发电→电池→电机驱动,适合市区),并联模式(发动机直连驱动,适合高速),混联模式(发动机+电机一起上,适合急加速)。比丰田那套"机械式"行星齿轮灵活多了,而且能量损耗更小。

3. 刀片电池:这是比亚迪的"杀手锏"。刀片电池采用磷酸铁锂化学体系,安全性高(针刺不起火),寿命长(衰减慢),而且成本低。秦PLUS DM-i的18.3kWh刀片电池,能量密度远超丰田双擎镍氢电池,这才能实现120km纯电续航。

再看成本控制能力:丰田双擎之所以贵,是因为技术路线"老而复杂",行星齿轮组加工精度要求高,双电机+镍氢电池也不便宜,摊到车价上至少要多花几万。

而且丰田没有电池产业链(镍氢电池靠供应商供货),议价能力弱。

比亚迪呢?

从电池、电机到电控全是自己造(垂直整合产业链),成本砍到骨头里,刀片电池自家工厂产,EHS电混系统自主研发,骁云发动机也是自己搞定。

这才能把终端价格压到10万级以下,还能享受购置税减免和绿牌。

技术迭代速度:丰田THS混动从1997年到2025年,核心架构基本没变;比亚迪DM-i从2021年推出到现在,已经迭代了多代,而且还在研发新版本。

这技术进化速度,丰田根本跟不上!

说白了,丰田双擎输在"吃老本",守着20年前的技术路线不放,成本降不下来,体验上不去;比亚迪DM-i赢在"开新局",技术更先进、成本更低、体验更好,这仗还怎么打?

丰田为啥不升级双擎?是技术不行还是战略失误?

曾经加价都得排队的丰田双擎,为啥就不香了?比亚迪DM-i到底凭什么能把老大哥按在地上摩擦?-有驾

现在问题来了:丰田明明看到比亚迪DM-i卖得这么火,为啥不赶紧升级双擎技术?

难道真躺平认输了?

其实这背后,是丰田"进退两难"的困局,想升级,但牵一发动全身;不升级,又眼睁睁看着市场被抢。

从技术层面看,丰田不是不想升级,而是"船大难调头"。

THS混动系统经过20多年优化,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如果要推倒重来搞"插电混动",等于砍掉现有产业链,重新投入上百亿研发。

而且丰田内部对"电动化路线"一直摇摆不定,前几年押注氢能源,后来又想搞纯电,结果两头不讨好,反而错过了插混市场爆发期。

从成本层面看,丰田双擎定价高不是"想割韭菜",而是"真降不下来"。

丰田没有像比亚迪那样的电池产业链,镍氢电池靠供应商供货,价格谈不下来;行星齿轮组加工精度要求高,供应商只有几家,议价权弱。

如果要降价竞争,丰田只能自己吃亏(利润被压缩),但股东和董事会不答应,人家要的是"稳定盈利",不是"赔本赚吆喝"。

从市场策略看,丰田其实有点"看不上"中国插混市场。

在丰田高层眼里,插混是"过渡技术"(最终目标是氢能源或纯电),没必要投入太多资源。

而且丰田过去在中国靠"双擎神话"躺赚了十几年,骨子里有点"傲慢",觉得"比亚迪只是靠低价竞争,技术含量不高"。


结果这几年市场狠狠给了丰田一巴掌:2025年1-11月累计销量,比亚迪以3,152,258辆继续领先,丰田的销量为1,402,623辆,比亚迪销量是丰田的2倍多!

曾经加价都得排队的丰田双擎,为啥就不香了?比亚迪DM-i到底凭什么能把老大哥按在地上摩擦?-有驾

等丰田反应过来,市场份额已经被抢光了!

还有个深层原因:丰田对"中国速度"估计不足。

在日本,一款新车从研发到上市至少要4-5年;但在中国,比亚迪从DM-i立项到量产上市只用了不到2年,迭代速度"按月计算"。

丰田还在开会讨论"要不要搞插混",比亚迪已经卖出去几百万台了,这就是"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的速度差距!

说白了,丰田双擎不香了,表面是技术输了,本质是战略失误,错判了市场趋势(以为插混是过渡技术),低估了中国对手(觉得比亚迪不足为惧),还被自己的"成功经验"束缚住了(舍不得推倒THS重来)。

这波操作,堪称"大企业病"教科书案例!

网友都在争啥?这些问题你是不是也想问?

丰田双擎和比亚迪DM-i的对比文章一出,评论区吵翻天了。

咱挑几个典型问题,站在中立角度聊聊。

问题1:"丰田双擎质量更可靠吧?比亚迪DM-i会不会小毛病多?"

这个问题其实是"刻板印象"。


丰田在机械可靠性上积累深厚,但DM-i系统已经经过多年市场验证,比亚迪DM-i累计销量已经数百万辆,大规模质量反馈显示,电池、电机故障率远低于传统燃油车的变速箱故障率。

曾经加价都得排队的丰田双擎,为啥就不香了?比亚迪DM-i到底凭什么能把老大哥按在地上摩擦?-有驾

而且比亚迪提供电芯终身质保(首任车主),丰田双擎电池保修期相对较短。

至于小毛病,两家都有。

问题2:"双擎不用充电更省事,DM-i还得找充电桩麻烦死了?"

这话只对了一半。

如果你是"懒人"(家里没充电桩、小区不让装、出门懒得找桩),双擎"加油就跑"更省心。

但如果有家用充电桩(现在很多新小区都能装),DM-i才是真省钱,每天下班回家插上充电,第二天满电出门,一个月油费基本为0。

实测显示,秦PLUS DM-i在馈电模式下的实际百公里油耗为4.72升,和卡罗拉双擎的油耗几乎相当。

至于长途,DM-i也不怕,高速服务区充电桩也越来越多。

问题3:"丰田品牌溢价高,转手保值率不是更好吗?"

这曾经是丰田的杀手锏,但现在情况在变。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已超50%),燃油车二手残值正在快速下跌,双擎的"保值神话"也在动摇。


而且算总账,DM-i新车便宜、使用成本低,综合下来并不吃亏。

曾经加价都得排队的丰田双擎,为啥就不香了?比亚迪DM-i到底凭什么能把老大哥按在地上摩擦?-有驾

问题4:"比亚迪DM-i只是靠便宜,技术含量不如丰田吧?"

这可是最大的误解!

很多人以为"便宜=技术差",但DM-i恰恰是"技术先进+成本控制"双赢的典范。

它的发动机热效率全球领先,EHS电混系统架构比丰田THS更灵活,刀片电池安全性、寿命都有优势。

便宜的原因是"垂直整合产业链"(自己造电池、电机、电控,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不是"偷工减料"。

反倒是丰田,守着老技术卖高价,才是"吃老本割韭菜"。

问题5:"丰田会不会憋大招?以后推出新混动吊打DM-i?"

有可能,但时间窗口不多了。

丰田在研发新一代混动系统,但最快也要2026年底量产。

而比亚迪不会坐等,技术还在持续迭代,到时候技术代差又拉开了。

比亚迪已经抢占了用户心智(提到插混就想到DM-i),丰田想翻盘,不光要技术好,还得价格狠、服务快,难度太大了!

丰田双擎"失宠"不冤!中国混动市场已经变天了

从丰田2025年11月全球产量连续第10个月下降、比亚迪2025年11月单月销量近40万辆是丰田的2.5倍这事儿就能看出:全球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变了!

以前是"技术成熟的赢"(丰田靠THS混动称霸20年),现在是"迭代更快、成本更低、体验更好的赢"(比亚迪DM-i只用4年就逆袭)。

丰田双擎不香了,不怪技术不行,而是"太慢了",慢在技术迭代、慢在成本控制、慢在市场反应。

这哪是输给比亚迪?

分明是输给了"时代"!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预算10-15万买家用车,你会选"技术老旧但品牌响亮"的丰田双擎,还是"技术领先、省钱省心"的比亚迪DM-i?

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