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威马汽车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条微博,“好事将近,敬请期待”,配图文案写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条动态瞬间引爆评论区,迎接它的并非祝福,是数百条愤怒的声讨:“还我工资! ”“车机瘫痪了,终身质保在哪? ”
“先还钱再演戏! ”曾经与蔚小理并列“造车新势力四小龙”的威马,在负债450亿元、创始人沈晖远走海外后,竟试图以“复活”之名重返战场。
这场看似励志的翻身大戏,背后却是资本、供应商、员工和车主四重撕裂的残酷现实。
沈晖的“大众电动车梦”与350亿资本狂欢
2015年,45岁的沈晖带着“打工受够了”的宣言离开吉利,创立威马汽车。 这位曾主导吉利收购沃尔沃案的“并购悍将”,凭借深厚的行业人脉,迅速为威马撬动巨额资本。
截至2021年,威马累计融资超350亿元,投资方包括百度、腾讯、红杉资本,甚至赌王何鸿燊家族。
2020年,威马拿下造车新势力史上最大单笔融资D轮100亿元,沈晖一度豪言:“我们的目标不是特斯拉,而是做电动车里的大众! ”
威马的开局堪称顺风顺水。 2018年,首款车型EX5以10万-20万元定价切入市场,连续多月蝉联新势力单车销量冠军。
2019年,威马年销量达1.69万辆,仅次于蔚来位居行业第二。 为彰显实力,沈晖坚持自建工厂,先后投入近200亿元在温州和黄冈建成两座产能25万辆的基地,高调宣称:“如果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 ”
烧光400亿,却烧不出核心竞争力
表面的风光下,威马的内患早已埋下。 沈晖虽擅长融资,却对资金使用缺乏掌控。 2019-2021年,威马研发投入总计仅28.66亿元,不及蔚来2021年一年投入(45.9亿元)的六成。
与此同时,沈晖执着于重资产布局:黄冈工厂耗资202亿元,威马年销量峰值仅4.4万辆,产能利用率不足18%,导致资金空转。
更致命的是内部管理的混乱。 联合创始人侯海靖与前CTO闫枫因车机系统决策权爆发冲突,甚至出现“一款车装两套系统”的荒唐局面。
高管内斗导致产品迭代停滞,沈晖早年规划的“128战略”(1个架构、2个平台、8款车型)始终未能落地,轿车M7连续跳票四年。
2022年,威马销量暴跌至2.95万辆,同比下滑33%,同期蔚小理均已突破10万年销大关。
锁电、自燃、抄袭官司与创始人跑路
2021年起,威马的产品隐患集中爆发。 多起自燃事故后,威马通过OTA升级“锁电”(限制电池充电容量),引发车主集体维权,甚至被广东315晚会点名批评。
与此同时,威马与吉利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一审败诉,被判赔偿700万元并停用EX5的5个底盘零部件图纸。 此后吉利再度起诉,索赔金额高达6.4亿元,彻底撕破威马“技术派”伪装。
资金链断裂后,威马迅速崩塌。 2023年2月,员工收到“停薪留职”通知,供应商在大堂拉横幅讨债;10月,威马申请破产重整,负债总额高达450亿元。
沈晖在2021年领取12.6亿元年薪后,于2023年质押股权套现,携家人移居海外。 留下的烂摊子中,248名员工被拖欠工资1339万元,10万车主面临“售后无门、车机停更”的困境。
宝能系接盘,百万辆目标还是画饼充饥?
2025年4月,威马破产重整计划获法院批准,神秘接盘方“深圳翔飞”浮出水面。 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实控人为宝能系资本,宝能自身被执行金额超500亿元,旗下观致汽车年销量不足万辆。
翔飞发布的白皮书宣称:2025年复产EX5/E5,目标产销2万辆;2030年挑战百万销量、1200亿营收。 讽刺的是,翔飞的经营范围并不包括汽车制造。
所谓的“复活”计划漏洞百出。 威马复产车型仍沿用5年前的三元锂电池技术,续航标定600km,而同级竞品如比亚迪元PLUS已实现续航、智能化的全面碾压。
威马APP虽重新上架,但车机网络和终身质保承诺仍未恢复,车主投诉“修车需拆旧件凑配件”。 截至2025年11月,威马确认债权总额达260亿元,翔飞承诺的初期投资仅10亿元,对于汽车制造无疑是杯水车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