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CarPlay Ultra实测:阿斯顿·马丁车主的数字新日常
最近几天,朋友圈里几个做汽车评测的朋友突然聊起了CarPlay Ultra,说是在阿斯顿·马丁DBX707上头一回“真刀真枪”体验。有人形容那感觉像是刚买的新iPhone开机——屏幕一亮,熟悉的Hello跳出来,连等待加载都没察觉到。这种顺滑感,让人有点怀疑是不是自己习惯了原厂车机那种慢吞吞、卡壳半天才动弹一下。
其实阿斯顿·马丁为啥第一个吃螃蟹?说穿了也简单。家里好几辆豪车的人多半懒得每台都重新学一遍操作系统。能在不同品牌间无缝切换,一套手势、一套逻辑,这对他们比什么炫酷界面都重要。有个老客户私下还吐槽过,“上一台S级刚摸熟,这边法拉利又整花活。”现在好了,有CarPlay Ultra,再也不用琢磨哪个按钮藏哪儿。
现场试驾时,一个细节挺打动人:比如你想调音响设置,不用退出CarPlay界面找原厂菜单,而是直接弹窗呼出,用完即走,不留痕迹。就像修表师傅常说,“工具要趁手,人才能省事。”这种小心思,在日常用车时最能体现差距。
物理按键联动也是个亮点。我记得有次朋友在高速上辅助驾驶功能,中控台上一摁关闭按钮,仪表盘和中控屏同时弹出提示——这说明系统之间的数据流转很顺畅,没有谁抢谁风头。有维修技师曾经跟我闲聊,说以前遇到改装大屏导致按键失灵,现在这样深度集成后基本不会再闹笑话。
讲到仪表盘,新版的切换方式多少带点Apple Watch味道,可以选经典双圆盘,也能全屏地图或者极简风格,看心情来。我个人偏爱全地图模式,高速路口分岔提前显示导航信息,比低头看手机安全太多。而且方向盘上的快捷键还能自定义,有位上海的小哥分享,他把左侧设成切歌、右侧定速巡航,上下班堵路的时候省不少事儿。
还有件趣事。当英国媒体接入自己的iPhone后,温度单位自动从华氏变摄氏,“favorites”单词拼写居然也跟着英式来了。这种本地化细节,在别家车机上不容易见到,我倒觉得挺讨巧。不过新东西总归有毛病,比如有人反映旧款iPhone 13 Pro Max跑起来会卡顿,而最新15系列则流畅得很。维修站那边反馈,有客户以为是车辆问题,其实只是手机芯片跟不上节奏罢了,小误会闹了一场,还专门跑去4S店检查线路,被技师笑话“电子产品嘛,就是这么挑剔”。
再说合作模式,据圈内人透露,现在整合CarPlay Ultra并不需要给苹果交授权费,只要各自掏钱开发适配部分就行。本质更像是一套万能底板,各家工程团队可以自由发挥,把品牌特色和独占功能塞进去。有懂行的老工程师悄悄告诉我:“其实它并不碰CAN总线核心数据,就是被动接收信息,不可能主动控制刹车油门这些命根子。”
对于数据安全问题,其实业内早已达成默契。“喂给它的信息有限,该保密还是保密。”阿斯顿·马丁技术负责人甚至提过,这是一次互相学习过程,他们借此机会近距离观察苹果交互设计理念,而苹果方面则深入了解汽车法规与行业壁垒。这层关系,比单纯供应商-甲方复杂许多,更像长期磨合的小两口,各取所需罢了。
讲究未来可持续性的用户,对这一代系统格外敏感。一辆百来万的新豪华SUV,大多数人打算开五年十年,可往往三四年后原厂系统就开始掉队,要么更新停滞,要么硬件拖累软件体验。“OTA升级?”隔壁群里的老司机嗤之以鼻:“你等着吧,新功能上线一年不到,就因为CPU太弱推不下来。”
而现在只要你的iPhone一直更新,哪怕几年以后这辆DBX707依然保持当初上市时的软件体验。不喜欢?随时还能退回原厂界面,无负担试错空间比以前大很多。在杭州滨江某高端小区地下停车场,一位女企业家提起这个变化,说自己去年差点为了更好的智能座舱考虑换电动车,如今看到Ultra上线,又决定观望半年看看风向再说。“毕竟习惯难改,”她笑着补充一句,“老公开的911也是同理。”
不过事情发展没那么简单。一边是用户直呼香;另一边,却轮番传来欧洲几大传统豪强拒绝集成Ultra。他们理由倒也明白:每个品牌都砸重金打造自己的数字座舱,希望通过UI/UX建立独特标签。如果让苹果统一风格,那些精雕细琢、标志性元素岂不是白费力气?更现实的是利益分配——过去靠卖硬件挣钱,现在大家盯准软件订阅服务,比如远程启动包月、智能导航升级啥的,都指望将来靠这些赚续航钱。如果入口被别人把持,自家的蛋糕肯定越分越薄,这账怎么算怎么亏本。
行业分析人士私下吐槽:“西方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你不能指望光靠卖铁皮赚钱,总得搞些附加值业务维持增长。”所以他们宁愿冒险,也要死守自主研发阵地。据统计,美国消费者里将近一半会因为没有CarPlay或Android Auto放弃购车选择,但厂家内部会议上却屡屡强调“掌握主动权”,结果就是高管们左右为难,下属部门天天吵架,各执己见难落地决策。不少北美通用系员工还偷偷翻墙关注中国同行动态,因为国内新能源品牌的软件能力进步神速,让欧美巨头压力山大,不敢轻易放权第三方生态平台。
至于未来走势,目前看各派阵营泾渭分明。一类如超豪华与部分日韩集团,以满足客户需求优先,全力拥抱生态兼容;另一类德系传统,则咬牙坚持自研路线,即便短期吃亏,也坚信长远必有回报。而背后的矛盾焦点,其实不仅仅是谁家的产品更好,更关乎数据归属、利润结构以及企业文化认同感等深层次博弈。据悉Google推广Android Automotive遭遇阻力,与此如出一辙,只不过双方打法略微不同罢了。(The Verge, Motor1, Top Gear)
前段时间邻居家的Q7送去做保养,我顺便问技师怎么看待这种新型跨界合作。他摇摇头,说:“技术永远追不上人的想法,今年流行这个明年又变那个,到最后还是看谁舍得投入,看市场怎么选呗!”听完这话,我倒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不断妥协与选择,无论坐在哪张驾驶席,总归绕不开那些关于掌控权的小九九……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