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两点,京郊某家新能源汽车4S店的灯还没灭。
销售小李正盯着微信群,一边算着今年的交付数字,一边刷着购置税新政的最新解读。
旁边的保安蹲在角落抽烟,问他:“小李,你说等到2026年,买新能源车还划算吗?”小李没说话,只是翻了个白眼——大多数问题没答案,但今晚大家都在等个说法。
如果你是小李,会不会也纠结?
等着补贴落袋为安,还是赶紧下单,抢在新政前薅最后一把羊毛?
这个秋天,新能源汽车圈里不是充电桩的电流声,而是补贴政策的“集结号”。
但问题是,这个号角吹得太急,谁都没时间考虑,补贴的羊毛是不是自己的。
一切的起因都很简单。
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公告:2026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不再全免,只减半了,最多减1.5万。
原本十年的政策福利突然收紧,不管是车企还是消费者,都像被泼了盆冷水,清醒得很。
车企们比谁都敏感,生怕用户“退单潮”先来一波。
于是各家迅速喊出“我们来补”,但每家的补法不一样,有的全系兜底,有的专盯爆款新车。
这一切像极了案发现场:各方证据堆满桌,动机明确,但谁能逃过“政策退坡”这场集体审判,还得看下半场。
我们先说补贴的逻辑。
小米选择全系补贴,理由很简单:订单爆棚,交付周期长,拖到2026年用户就得多掏税。
为了稳住那些排到明年还没拿到车的用户,小米直接承诺:只要不是你自己拖,税差我全给你兜着。
最高补1.5万。
这种豪气,表面看像是雷军的豪赌,实则是被交付周期逼到墙角。
补了,稳住用户和口碑;不补,明年掉一地退单投诉。
理想、蔚来等则更精明,补贴重点放在新上市爆款车型——理想的i6、蔚来的ES8,还有问界M7、极氪9X。
谁刚上市谁有补贴,锁单赶早还能薅一把。
这种精准投放,跟电商打折一样:新货来袭,促销抢量,旧货自生自灭,车企的算盘打得比谁都响。
但如果你把这场补贴大战只当成车企的良心发现,未免太天真。
补贴的钱,都是车企自己掏的。
而且每一分钱都和产能、交付周期、年底盈利目标挂钩。
生意人哪会做亏本买卖?
小米、蔚来、极氪这些头部新势力,今年都把“四季度盈利”写进了董事长的KPI里。
补贴是压力,交付是解药。
雷军喊出今年交付目标从30万提升到35万,蔚来ES8产能也硬生生要拉到1.5万台,极氪公开宣称产能优先满足国内。
年底之前,能多交一辆是一辆,少补一辆能省一笔。
看似撒钱,其实是为了加速跑完政策红利的最后一圈,一举三得:抢销量,减亏损,离盈利再近一点。
在这里插一句职业病:每次看到企业“全额补贴”,脑子里就会自动弹出“资金链”三个字。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本质上是现金流的分期付款游戏。
补贴可以抢单,但江湖险恶,补贴能撑多久没人知道。
2026年政策退坡,企业自掏腰包的日子一到,就得靠真本事吃饭。
我见过太多“补贴驱动”的短命公司,像是靠兴奋剂撑起来的马拉松选手,最后往往死在终点线前。
别以为车企没想好后路。
小米新设一级“架构部”,直通雷军,意图在下一代技术架构上抢先一步。
这一招,既是防补贴失效,也是想在技术定义权上卡位。
架构部不是简单的做技术升级,是想把“生存战”变成“持久战”。
小鹏则另辟蹊径,何小鹏亲自上阵,全球市场、增程车型、Robotaxi、飞行汽车……一通组合拳,反正国内卷不赢,可以考虑去海外“散步”。
小鹏还在科技日公布量产Robotaxi新进展,飞行汽车啥时候能飞我不知道,但这个思路至少把赌注分散了。
蔚来的打法更底层,死磕换电生态和技术自研。
全国8303座充换电站,3537座换电站,9000万次服务,高速换电破1000站,连接550城。
这些数据堆起来其实很枯燥,但对用户说,这就是“用不完的粘性”。
短期也许不显山露水,长期能把用户牢牢捆在蔚来的体系里。
这些技术、产能和生态布局,看起来都很高级,其实背后只有一个问题:没有政策红利时,谁能真正在市场里活下来?
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是必然,谁家能熬过“政策退坡”,谁家才有资格谈未来。
补贴不是长久之计,技术和商业模式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传统车企正在加速转型,新能源新势力如果只会拼补贴,最后都得被卷进大浪淘沙里。
当然,理性归理性,现实总是有点幽默。
每当行业新政落地,朋友圈里就多几种声音:“再不买就晚了!”“补贴是最后一波了!”“车企这么补,是不是要赔惨?”其实没谁赔惨,补贴不过是企业的营销成本罢了。
补贴也不会让你“赚到”,最多是让你心理舒服点。
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谁都不傻,只是愿意装傻点而已。
作为旁观者,我已经习惯了这种行业“自我安慰”的轮回:政策变→补贴潮→抢销量→拼产能→明年再见。
偶尔看到车企高管在公开场合自嘲“年底交付像打仗”,也只会在心里默默点个赞——毕竟,有时候你得靠自嘲活着。
如果我是消费者,怎么选?
理性说,补贴政策是明牌,能抢到就抢,但别指望补贴让你“稳赚不赔”。
更重要的是,别让车企的宣传把你的决策变成情绪化冲动。
看看产能、交付周期、车型配置,思考自己三五年后的用车场景,比补贴更关键。
如果你信车企能长期补贴,那你可能也相信房企永远不会暴雷。
最后留个小问题:等到2026年,补贴彻底退出,新能源汽车到底靠什么赢下去?
是技术,是服务,还是能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
我没有答案,只知道每一次政策退坡都是一次行业“裸泳”的机会。
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剩下的问题,留给市场和用户慢慢揭晓。
你觉得,谁能在下一个十年里站住脚?
补贴之外,你愿意为哪个品牌的“真本事”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