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最热闹的事,莫过于日产轩逸的 “双标” 争议,原本常年霸占紧凑级轿车销量榜前列的它,突然被网友扒出国内外配置、安全标准、售后服务等多个维度的巨大差异,一时间社交媒体上吐槽声、质疑声此起彼伏,小扶翻了翻相关讨论,发现不少网友的愤怒都集中在 “花一样的钱,却得不到同等对待”,这话确实说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心坎里。
先说说最让网友无法接受的安全配置差异,公开数据显示,海外版日产轩逸在中保研同等级别的碰撞测试中,标配了前排气囊、侧气囊、侧气帘以及膝部气囊,全车气囊数量达到 8 个,而国内在售的 2025 款轩逸,除了顶配车型外,其余版本仅配备 4 个基础气囊,侧气帘和膝部气囊直接被减配。更让人揪心的是,车身钢材强度也存在差距,海外版轩逸采用的高强度钢占比达到 65%,而国内版本这一比例降至 52%,懂的都懂,高强度钢占比直接关系到碰撞时车身的抗变形能力,这可不是小事。有网友翻出了去年的碰撞测试视频,海外版轩逸在 25% 偏置碰撞中 A 柱几乎没有变形,而国内版本的 A 柱出现了明显弯折,虽然没有造成假人重伤,但这种安全层面的 “缩水”,换谁都难以接受。
除了安全配置,舒适性配置的双标也让消费者颇有微词。海外版轩逸标配了座椅加热、通风功能,甚至入门版就有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辅助系统,而国内版本只有顶配车型才搭载这些功能,中低配车型连最基础的倒车影像都需要选装。更离谱的是车机系统,海外版搭载的是日产最新的 NissanConnect 超智联系统,支持语音控制空调、导航、车窗等多项功能,兼容性极强,能同步手机里的各类应用,而国内版本的车机系统不仅反应迟钝,还内置了大量无法卸载的广告,导航地图更新不及时,语音识别准确率也大打折扣。有车主吐槽,自己开车时想语音打开空调,结果系统连续识别错误三次,最后还是手动操作的,花十几万买的车,车机体验还不如几千块的平板电脑。
价格方面的 “反向双标” 更是让网友炸了锅。公开报价显示,海外版轩逸的起售价约合人民币 13.5 万元,而国内版本的起售价为 11.9 万元,看似国内价格更低,但结合配置来看,性价比差距悬殊。拿海外版入门版和国内中配版对比,两者价格相差不到 1 万元,但海外版多了 4 个气囊、座椅加热、自适应巡航等多项实用配置,这些配置如果在国内选装,费用至少要 2 万元以上。也就是说,国内消费者花更多的钱,买到的配置反而更少,这种 “羊毛出在羊身上” 的定价策略,难怪会引发众怒。有网友算了一笔账,要是想在国内买到和海外版配置相当的轩逸,需要直接入手顶配车型,落地价接近 18 万元,而海外版同等配置的车型落地价仅 15 万元左右,差价高达 3 万元。
售后服务的差异同样不容忽视。海外市场的轩逸提供 5 年或 10 万公里的整车质保,并且在质保期内免费提供 6 次基础保养,而国内市场的轩逸仅提供 3 年或 10 万公里的整车质保,免费保养次数也缩减至 2 次。更让人无奈的是,零部件供应速度也存在差距,海外市场的轩逸零部件订货周期通常在 3-5 天,而国内部分地区的车主反映,更换一个原厂大灯需要等待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期间只能开着临时牌照上路,带来了诸多不便。有车主吐槽,自己的轩逸被追尾后,后保险杠需要更换,4S 店告知需要从厂家调货,结果一等就是 20 天,这段时间只能打车通勤,额外花费了不少交通费。
其实,汽车行业的 “双标” 现象并非个例,但轩逸作为常年热销的车型,做出这样的操作确实让人失望。小扶猜测,车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双标行为,一方面是觉得国内消费者对配置的敏感度不高,更看重空间和油耗,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控制生产成本,追求更高的利润。但他们忽略了,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认知水平都在提升,早已不是 “只看品牌不看配置” 的时代了。近年来,国产汽车在配置、安全、性价比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合资品牌还搞双标,无疑是在自毁口碑。
网友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车质网等投诉平台上,关于轩逸减配的投诉量在一周内激增了 40%,不少消费者表示 “以后再也不会考虑日产车型了”。还有网友发起了联名投诉,要求日产汽车为国内车主免费加装缺失的安全配置,并且延长质保期限。虽然目前日产官方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应,但从市场反馈来看,这种双标行为已经影响到了轩逸的销量,最新数据显示,轩逸近一个月的销量同比下降了 12%,而同期国产轿车的销量却在稳步上升。
话说回来,小扶觉得,汽车企业想要在国内市场长期发展,就应该拿出足够的诚意,做到一视同仁,而不是搞差异化对待。安全是汽车的底线,配置和服务是竞争力的体现,消费者花真金白银买车,买的不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份放心和舒适。如果车企只想着通过减配来降低成本、赚取利润,最终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因为双标、减配等问题遭遇销量滑铁卢,而国产汽车凭借着高配置、高性价比、优质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于轩逸的 “双标” 事件,小扶希望日产汽车能够重视起来,尽快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要么为国内车主补齐缺失的配置,要么调整定价策略,让消费者感受到应有的尊重。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完善汽车行业的相关标准,遏制这种减配、双标的不良风气,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毕竟,只有公平竞争、诚信经营,才能让汽车市场健康发展,最终受益的不仅是消费者,还有车企本身。
最后,小扶想提醒广大消费者,买车时不要只看品牌和销量,一定要仔细对比配置表,了解清楚车型的安全性能、售后服务等关键信息,遇到减配、双标等不合理现象,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崛起,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质的车型可供选择些搞双标、不尊重消费者的品牌,终将被市场淘汰。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