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最近搞了个“老骥伏枥,红包添力”的活动,颇有点“姜还是老的辣,车还是旧的好”的意思。
按理说,车企恨不得你一年一换,它这反其道而行,葫芦里卖的啥药?
明面上看,这是厂商对老伙计们的一次感恩回馈。
免费体检,顺便“洗个澡”,雨刮片奉上,油箱也给“加点料”,甚至豪气地表示,公里数够狠,直接“喜提新车”。
这番操作,老车主心里那是熨帖的。
再鼓励大伙儿在短视频平台晒晒里程表,无形中也是一次“硬核”广告,实力证明自家车“抗造”,跑个几十万公里不在话下。
不过,把视线拉远点,会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如今车市“红海”一片,各路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消费者眼花缭乱。
如何把老客户“栓”住,让他们继续“死心塌地”?
这才是重中之重。
北京现代这波操作,或许正是想借此机会,维系老顾客的“情分”。
毕竟,一台车风里来雨里去,早就不是冷冰冰的钢铁,而是成了家里的老伙计,承载着酸甜苦辣。
车企要是能抓住这份“念旧”情怀,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这活动有点“隔靴搔痒”。
毕竟,能把车开到逼近百万公里的“狠人”,那是万里挑一。
而且,区区油卡、代金券,真能撩拨起那些对汽车已经“免疫”的老车主吗?
换个角度,这活动也折射出汽车消费理念的嬗变。
过去,大家精打细算,追求“极致性价比”。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意汽车的“内在修为”。
耐用性、舒适度、省心程度,这些都成了“硬指标”。
北京现代此举,也是在顺应这种趋势,想要宣告:咱家的车,那是“杠杠的”,经得起岁月的“蹂躏”。
毕竟,1200万用户的口碑,可不是“吹”出来的。
说到这,想起一位老友,他的老桑塔纳“宝刀不老”,虽然外表已显沧桑,但引擎依旧“生龙活虎”。
他常挂在嘴边:“这车结实,比现在那些花里胡哨的新车强多了!” 这份对老车的“执念”,相信不少人都深有体会。
但也有人“唱反调”,觉得车企与其在这些“花拳绣腿”上费心思,不如扎扎实实提升产品力和服务质量。
毕竟,过硬的产品才是“吸粉”的关键。
车子三天两头“掉链子”,再多的优惠也难以挽回人心。
再者,这种“里程换奖励”的玩法,也可能滋生一些“幺蛾子”。
比如,为了薅羊毛,有些车主可能会“恶意刷里程”。
还有,活动是否足够透明,会不会暗藏“猫腻”?
话说回来,北京现代这次“怀旧营销”,至少抛出了一个问题:在汽车消费升级的当下,车企该如何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羁绊”?
如何让消费者既买你的车,又“粉”你的品牌?
这恐怕是所有车企都该“挠头”思考的。
与其视作一次简单的促销,不如看作一次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共鸣”。
这场共鸣能否奏效,咱们且行且看。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日趋理性的汽车市场,只有真正把用户放在心上的品牌,才能“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