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燃油车到底能不能被电动车完全取代,这话题真挺复杂。今年我手头的数据上,有个挺醒目的数字:我国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这可不是小数,是五年前2019年120万辆的8倍多快翻了个八倍。按理说,这增长够猛吧?新能源车是大势所趋,大家耳熟能详的绿色出行,政府也拼命支持。但细想想,眼下燃油车还真没那么快就能说拜拜。
我在跟李师傅(修车的大哥)聊的时候,他笑着说:燃油车这活儿,咱们技术活多,还没那么大批量被淘汰。你说这声儿,那是咱老车手的心头好。李师傅这话听着亲切,他手里一把扳手,对发动机的那种震动感和轰鸣声情有独钟,这一点不少车主都能感同身受。新能源车开起来寂静得有点怪,容易让人有点晕车,说不定这点心理感受还真挺关键。你遇到过没人晕车么?
再说续航,这里的差距不小。新能源车官方标称的续航有时候看起来挺漂亮,可往往是理想环境下测的,冬天北方开着暖风,耗电蹭蹭往上涨,你得掂量着算算,当心半路没电,心里难安稳。相比之下,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动辄700-800公里,最起码加油5分钟就能走。你敢这么算一笔账:新能源车慢充快充,充电桩的分布密度差,这里面的时间成本和不方便,很难用一个环保标签去完全抵消。
供应链这回的博弈也不简单。咱们研发环节里,新能源车完全依赖电池技术,原材料涨价,供应链堵点明显。生活比喻的话,你可以把电池比喻成汽车的心脏,一旦这心脏供货跟不上,那车就没法量产,或者价格不降反升。燃油车的发动机技术这几十年相对成熟,零部件相对通用,不像电动车那样被限制在少数几个电池供应商手上。这就是两个体系的天然差异。
不过我刚才说燃油车续航长这话,得有点小修正:其实中端新能源车的续航已经接近燃油车的日常使用需求,比如像比亚迪汉EV、特斯拉Model 3,这些车型实操能稳定跑400公里左右,城市通勤完全够用。这倒是让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对燃油车续航优势的认知带点老派了?但马上又想到,长途驾驶的用户,尤其是北方寒冷的地方,这续航表现就没那么理想了,咱还是得分场景来讲。
其实这又让我想到一个小跑题,我跟一个朋友说:你看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市场,其实像谈恋爱,第一阶段大家觉得新鲜,新能源车就像电动车初体验的甜蜜期,但慢慢也会出现供需矛盾、情感倦怠;燃油车已经是老夫老妻,稳定可靠,谁能说感情立马就变了?说完这话,我也觉得有点逗,不过这种比喻帮我梳理了不少思路。
供应链上还有一个数字可以说,听说为了支持新能源车扩产,电池材料的价格去年上涨了30%多,这个数据算是非官方估算,但从胶着的市场反馈看蛮靠谱。大家有没有想过,这里面的材料价格波动最终会不会直接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毕竟消费者的钱包是最真实的验证。新能源车前期国补多,后期可能真得靠用户买单。保值率这块也怪难说,我粗算了一下,燃油车保值率普遍能保持在60%-70%左右,部分品牌因为使用成本低甚至能更好;而新能源车大多数只在50%上下,个别新晋品牌靠补贴撑着。未来几年这个趋势如果不能逆转,谁还敢买新车?
我刚才翻了下自己笔记,不由得想跟你说点细节。就去年六月,我采访了一个地方4S店销售主管,他坦言:新能源车卖得好是大趋势,但燃油车销量分布相当均衡,关键点是在二手市场和消费者对维护的信任度,特别是那些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客户,燃油车是真的好用,维护方便,配件便宜。这挑明了问题:车不是光价格高低能决定的,更是生活细节支撑起来的。
聊到生活,燃油车的加油站员工也不少,他们的工作保障、收入都是一座城市运转的保障。新能源车充电桩虽然多,但带来的就业变化复杂度也上来了。有点像曾经的煤矿工人转岗电工,谁说这转型不会有断层压力?我没啥数据支撑,是凭体感估计的,但从社会角度看,短时间内完全转向新能源肯定不会一帆风顺。
就我个人而言,对这两种车都有保留态度。你问我新能源车未来几乎垄断,燃油车彻底消失,时间点会在什么时候?说真话,我真没答案。做过研发流程的都懂,产品从设计到落地,供应链、市场接受度,用户惯这三个轮子,缺一不可。现在新能源车撑得起来,但消费者心理和市场机制还没完全配合。
最后留个话题给你:你有没有注意过,新能源车开到40-50万公里以后,电池衰减的问题?充电时间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影响使用体验?这个问题跟燃油车发动机磨损还有点不一样,因为电池不能像换机油那么简单。你会怎么看待这点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