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了我的第一辆日系车一路跑了21万公里,虽有烧机油但几乎无大修,成就了我的用车记忆
大概的说,买车这事儿,最早的原因挺简单——工作调动。那会儿也没太想多,就想着要一辆能跑长途的,耐用点的车。2014年,我刚毕业第二年。家里那辆赛拉图早跑不动了,尤其是夏天,一到中午发动机就哧哧冒烟。那时,国产车还在哎呦喂阶段,做工、耐用性都不如合资品牌。于是,我就把目标放在了销量高、口碑好的合资车里。
我记得那会儿,纯粹是跟着销量数字走的——车市上常青树是轩逸。销量一掺和进去,心里就有底了。选1.6自然吸气、手动豪华版,带天窗、皮质座椅,还配个电动调节座椅。坐上去挺舒服,那后排空间也出乎意料,一点都不像是紧凑型车,比B级车的后排宽裕。对比起那个时候身边的车——比如别克凯越、福瑞迪啥的,轩逸的实际表现还是挺不上火的。
你问这一路跑下来咋样?基本没啥大问题。除了最开始10万公里前,烧机油挺明显的,估算每百公里得多添个半升到一升机油,不算啥大块头故障。跑了21万公里,除了换一些易损件,比如刹车片、皮带、滤清器什么的,基本没出现过大的毛病。尤其是记得一次我们家车和朋友的克莱斯勒对比时,朋友居然说,你这车跑了那么多年,几乎没修过,真牛!我自己都觉得,也不算巧,但也许真的是那个车的性格。
这段时间我还翻了下旧笔记,发现那时候的养车成本其实还挺低的。百公里油耗稳定在6.8升左右(这是我印象中估的,实际可能高点),维护没花啥钱。长期看,成了我对日系车的偏执。心里那点疑问:是不是日系车就是比国产车可靠?但我也知道,这话太大了。毕竟,比靠谱程度,还是看车况和养护。
前面说的这辆,跑了8年,从家公司出行到家庭休闲,陪我度过了青春。最终,2019年我决定换车。原因?主要就是那段时间家庭成员增加,空间不够用了。再说,我觉得长时间用一辆车,心里总归有点感情,卖掉挺舍不得。卖了之后,现在的车也在用着——一辆长安CS35Plus。你会问,我怎么会用国产呢?说实话,考虑到成本、配置和性价比,我还真没太矫情。
买长安那会儿,我反复比较过同价位的车——像吉利星越、哈弗H6,但最后还是觉得CS35 Plus的设计更中看点。尤其是那次试驾,转向感和静音表现都挺符合我对城市通勤的逻辑。7万公里跑下来,也没出过啥大事。唯一觉得不太靠谱的场景——在起步离合高转速换挡时,有点吱吱作响,低速起步时转速高,声音挺大。虽然如此,SUV的硬挺性能倒是让我多次在倒车时避免了意外。
你要说,国产的变速箱跟爱信的6AT比?我觉得,虽然能用,肌肉感还是差点意思,毕竟国产变速箱那会儿还在学,淘汰率还挺高。再者,变速箱的失误让我真心佩服日系技术的稳定性。换句话说,如果想享受流畅,还是得看品牌的核心部件。你问新版CS35 Plus怎么样?我还真没细想过,但据说质量改善不少。
这车的内饰设计,软质套料还是挺舒服的,尤其在10万块以内,能用到这么高级材质,也算挺有心了。坐着开感觉挺扎实,虽然车身偏硬,但在城市碎石路面,滤震还可以接受。你知道,很多国产SUV往往在底盘调教上将就着用,但这车用料和调教让我觉得还好。
质量控制上真的有点缝隙。那次朋友帮我检查时,说:你这车后备箱的异响挺烦人。自己拆开盖一看,塑料卡扣都没装好,遇到震动就吱吱作响。车漆薄得令人咂舌,轻轻擦一下就会露底漆,心想:这价格不应该这样啊。
刚才翻了相册,发现那次买车记忆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次老婆抱着孩子,坐在车里等我去买菜的场景。在那个瞬间,车子虽不完美,但承载了家庭的温暖。你说,买车是不是也是一种情感投射?
对了,有次听朋友说,他那车跑了10万公里之后,发动机开始烧机油,基本上就是用久了老化吧。让我猜测,可能我那个车从一开始设计就考虑到耐用性,性价比很高,说不定,只是未来几年,轮到我退休了,还是能继续跑。而且,考虑到我粗心开车,有时候忘记换油、打理,居然还能保持这么高的成活率,也挺佩服自己。
所以,你会不会觉得,其实一辆车的生命除了零件和设计,还跟驾驶惯关系挺大?如果我当时没那么马虎,是不是还能多跑个十万八万?没想过,自己居然还能一直坚持爱它。
这段路,我们还没完。你觉得,下一辆会是啥样?是继续养老车还是再换一辆?特别是在这个新能源和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哎,这个问题,留给下一站的自己去琢磨吧。毕竟,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