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专家戴长松解读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与保养|院士赋能

【邀请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两院院士、各行业专家,请联系五洲名家智库】

在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基础分会场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戴长松教授带来了题为《废旧锂电正极材料修复再生与回收再利用》的精彩演讲。戴教授深入探讨了在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背景下,废旧锂电正极材料的回收再利用问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专家戴长松解读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与保养|院士赋能-有驾

背景与挑战

戴长松教授指出,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电动车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对锂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动力电池的寿命终将耗尽,回收再利用成为必然选择。如果不回收,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目前,我国已有14.7万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但大部分企业对电解液回收的重视程度不足,多采用焚烧处理,这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电解液分离技术

戴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研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用于分离电解液和正极材料。在7 MPa、32 ℃的条件下,二氧化碳进入超临界状态,兼具溶剂的溶解性和气体的扩散性,能够高效分离电解液和正极材料。通过优化温度和压力等工艺参数,分离率可接近90%。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跨临界状态下(温度和压力分别处于超临界上下),分离效率更高,分离率可达90%以上。戴教授强调,该技术不仅保留了电解液的成分,避免了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还为后续电解液的再利用提供了可能。

三元正极材料修复

戴长松教授还分享了其团队在三元正极材料修复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研究了2000次循环后三元正极材料的失效机制,发现材料出现了缺锂、裂纹、粉化、锂镍混排等问题。修复的目标是通过非液相溶解沉淀的方式补充锂,恢复材料结构。研究发现,表面杂质(如碳酸锂、氟化锂)会影响锂的补充和结构恢复。通过机械化学作用(如球磨),可在材料表面引入氧空位,促进锂的嵌入。实验表明,修复后的材料锂镍混排度显著降低,容量甚至超过新材料,电化学性能也得到提升。

生物质辅助回收

戴教授还介绍了其团队在生物质辅助回收方面的创新研究。他们将豆渣与正极材料混合处理,发现豆渣的加入可显著提高锂的回收率,最高可达93%。通过控制豆渣的添加量,还可以调节回收过程中镍、钴、锰化合物的状态,从而优化后续溶解过程的酸用量。此外,他们还对修复再生材料进行了超临界后处理,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的性能,如比容量、库仑效率和倍率性能等。

产业化与未来展望

戴长松教授指出,目前他们已与骆驼集团、理士国际集团等企业合作,形成了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废旧三元材料回收、三元正极材料修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修复等多项产业化技术。他强调,电池回收过程中,电解液的合理回收至关重要,避免简单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未来,他们将继续致力于简化电池修复再生及回收再利用技术,提高回收率,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名人邀约|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者|诺奖代言|诺奖得主赋能背书|经济学家|邀请诺奖得主出席活动|大会嘉宾邀约|嘉宾推荐|院士邀请|中国名家论坛|会议活动邀请|论坛峰会嘉宾邀约大健康

新能源汽车专家戴长松解读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与保养|院士赋能-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