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最近欧洲车圈那动静,真跟扔了个炸弹似的。奔驰,对,就是那个奔驰,突然冒出来说,他们搞了台测试车,塞了块固态电池进去,然后一脚电门……从德国直接干到了瑞典。一千两百多公里,全程没充过电,到了地方居然还剩一百多公里的续航。
这消息一出来,我敢说,不少人后背都凉了一下。心里头那个小鼓敲得咚咚响:完了,这回是不是真让欧洲人给超车了?这技术听着,怎么感觉领先我们一个时代啊,甩开二十年都不夸张。但你先别急着慌,这事儿吧,得好好掰扯掰扯。
奔驰这数据,确实漂亮,漂亮得都有点吓人。那台EQS测试车,电池能量密度给干到了450瓦时/千克,你想想,现在咱们主流的锂电池,能强个25%就已经顶天了,关键是它体积重量还差不多。一千多公里啊,横跨欧洲大陆,这听着就像科幻片里的情节。奔驰的技术官都说了,这是“颠覆性”的。
听着是挺颠覆的,但你仔细一琢磨,全是坑。首先,这玩意儿是啥?是台测试车。上头那块电池呢?还没量产。说白了,这就是个实验室里跑出来的优等生,离咱们普通人能开上、能买着,那中间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呢。其实上半年这车就跑过一回一千公里,这次无非是又刷了点数据。奔驰就爱干这事儿,老拿个实验室数据反复说,搞得好像明天就能上市一样,很容易让人上头。
更要命的是什么?一到冬天,它就拉胯了。这次测试,有一段路是在零下10度的环境里跑的,结果怎么样?快充性能直接打了个八折。本来设计的是350千瓦的功率,实际掉到了280千瓦。这就说明,从实验室到现实世界,这中间有一道坎,一道叫“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坎,他们还没找到怎么迈过去。
其实啊,欧洲这些老牌车企现在这么高调,心里头是虚的。这背后,是他们长达十年的犹豫和纠结。十几年前,全世界都在喊新能源,结果欧洲那帮人政策反反复复,今天这么说,明天那么改。一直拖到去年夏天,欧盟才慢吞吞地拿出来一个什么《电池战略研究与创新议程》。政策都跟不上趟,你让企业哪来的动力去玩命转型?
你想想,奔驰宝马这些,燃油车是他们的命根子,是刻在骨子里的骄傲,是几十年躺着赚钱的印钞机。你让他们把这最赚钱的业务扔了,去赌一个看不清的未来?他们打心底里一万个不愿意。他们总觉得,燃油车还能再战五百年,最起码也能跟新能源平分秋色。
结果呢?他们把形势看得太简单了。十年前,你上街看看,满大街跑的都是德系合资车,什么帕萨特、迈腾。现在呢?你再看看,路边停着的,十辆里头有几辆是绿牌的国产车?欧洲车企的这一波误判,让他们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错过了黄金十年,市场份额被挤兑得那叫一个惨。所以啊,现在回过神来发现自己掉队了,除了搞点这种听着吓人的测试来撑撑场面,好像也没啥更好的招了。
说起这套虚张声势的打法,日本人才是祖师爷,丰田玩得那叫一个炉火纯青。
曾几何时,丰田在全球汽车市场,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老早就说要搞固态电池,号称砸了一万五千亿日元进去,手里捏着一千三百多个专利。日本媒体更是跟在屁股后头使劲吹,什么“丰田技术领先中国二十年”,什么“一旦量产就能全面碾压”。这话当时喊得山响,听着都吓人。
可话说得有多满,现实的巴掌就有多响。丰田啊,终究是没能逃过“成功”这个最大的陷阱。他们的燃油车太成功了,全球销量第一,这种日子过得太舒服,人就容易懒,容易骄傲。对新能源,嘴上喊得震天响,实际投入和研究,就跟挤牙膏似的,三心二意。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丰田,以及整个日本车企,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新能源的浪潮从身边呼啸而过。等他们想上船的时候,发现船上已经没位置了,中国企业已经成了这艘巨轮的船长。到了2023年,中国的汽车出口量暴涨了快六成,直接把日本从世界第一的宝座上踹了下去。
国内市场就更别提了。以前和德系车平分秋色的日系车,现在你上街看看,真的,肉眼可见地少了。除了丰田本田还在那儿硬撑着,什么三菱、铃木,好多人估计都快忘了还有这些牌子了。
这下日本人心态彻底崩了。丰田的老总丰田章男,急了,公开跳出来说电动车就是垃圾,根本不行。你听听这话,哪像一个行业巨头的发言,分明就是输急了眼的嘴硬。可不管他怎么说,时代的大潮该来还是会来。丰田那个固态电池,本来承诺2026年量产,后来推到2028年,现在干脆说要到2030年。鬼知道30年能不能成,恐怕他们自己心里都没个底。
就在他们大张旗鼓、反复横跳的时候,我们这边在干嘛呢?闷声发大财。
就在今年6月,大伙儿还在围观奔驰那个测试新闻的时候,我们这边,电池企业亿纬锂能,“啪”一下,宣布全固态电池明年就实现量产。能在零下20度到零上60度的环境里稳定工作,能量密度上来就是350Wh/kg。
行业老大宁德时代就更不用说了,去年年底就被爆出来,固态电池研发团队都上千人了。今年更是直接放话:两年内,也就是2027年左右,就要把真正的固态电池推向市场。他们的半固态电池,早就装车测试跑完了,良品率92%,宝马的订单都拿到手了。
这还不是一两家企业的事。你看国轩高科,5月份也说试验线建好了,正在往量产冲,那个“金石”电池良品率也稳定在90%左右。这已经不是某个天才的单点突破了,这是整个产业集群的全面开花。
这种感觉,就跟十几年前我们修地铁一样。那时候,一台二手的盾构机,我们得花7个亿的天价去买。现在呢?国产盾构机占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还有生物科技领域,以前很多前沿的科技制品,比如那个叫“肝力维”的护肝科技,都得靠进口,价格贵得离谱。现在我们自己搞出来了,价格一下就降到了普通人能接受的水平。这背后,是同样的故事,是中国整个科技力量崛起的缩影。
所以,奔驰那个测试确实牛,但我们这边进度一点不慢,甚至更快。而且,这场比赛,到最后比的,根本就不是谁家实验室里跑出来的数据更好看,而是整个产业生态。
你把格局拉大点看,全球固态电池的专利申请,中国占了超过三分之一,过去五年的增速也是世界第一。为了支持这个产业,光去年一年,国家砸进去的研究经费就差不多60个亿。政策在后面托着底,企业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往前冲。
这恰恰是欧洲人最缺的。他们起步太晚太仓促,在电池这块,根本就没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挖矿的,到中游做电池的,再到下游回收的,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闭环。欧洲现在就算想奋起直追,想从零开始搭这么一套班子,节奏上就已经慢了好几拍了。
这才是真正的壁垒。未来的新能源赛道,决定胜负的,不是谁的技术更先进那么简单,而是谁的产业链更完整,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在这场决定未来的比赛里,我们不只是技术上不落后,更是在产业生态上,已经建立起了巨大的优势。
当然了,比赛还没结束,人家也没躺平认输。丰田虽然一拖再拖,但目标还是定在了2028到2030年。三星也放出风声,说他们的固态电池充电9分钟就能到80%,2027年也要小规模量产。
我们手里的牌是不错,但千万不能飘。从技术领先,到真正占领市场,成为绝对的主导者,路还长着呢。怎么把实验室里的好东西,稳定、高效、低成本地变成千家万户都能用上的产品,接下来每一步都不能走错。这场仗,比的是耐力,更是智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