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银河E5改名EX5进军英国,价格猛涨,品牌服务成关键

听说吉利要把银河E5摇身一变成EX5丢到英国市场去,定价一下子猛涨到三十来万,这事儿着实让不少人皱起了眉头。大家都在问,国产车搅欧洲市场这水,真能翻起浪花吗?我琢磨这事儿,发现里头干货不少,要真是看个热闹可就亏大了。

首先得问一句,你说这车国内才卖十来万,凭啥出了国就身价涨三倍?是不是人工、运输、税费、还有英国人民的“优雅加成”都得算进去,硬是把价格拔高了?有些人讲,价格高是因为配置不一样,得按人家的习惯改右舵、调系统,还得考虑当地安全标准。但你仔细瞅瞅,EX5的基本配置其实跟国内差不多:大屏中控、后排空间、动力参数,甚至电池容量都没太大变化。那到底多出来的钱花在哪了?是不是光靠“出口版”这帽子就能说服欧洲消费者,掏出二十多万人民币的溢价?

想来英国人买车,考虑的东西可不止价格这一码事儿。电动SUV现在都成了英国主流了,现代、起亚的电车一个比一个牛气,EX5硬是跟人家正面打擂台。但问题来了,凭啥英国人买国产品牌?是图省钱还是图新鲜?你要说性价比,国内十万出头确实诱人,但三十多万就显得有点尴尬。国产车优势原本是便宜,现在你价格拉齐了,别人是不是更愿意选自己熟悉的现代、起亚?品牌溢价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心理博弈,没有点硬货真拿不下。在中国卖得好,是因为了解、信得过;在欧洲,陌生品牌要让人掏钱,得有点过人的本事。

当然吉利不是吃素的,人家说明白了,第一批车还没做彻底本地化改造,等后续会听莲花公司建议做升级。一个中国车企在英国用英国人熟悉的汽车品牌做背书,这操作其实挺聪明。莲花是英国人心里的宝贝,虽然现在也归了吉利,但情怀还在,用莲花做招牌,能让消费者多看两眼。可是白说不练,消费者可不会买账,就看吉利后面能玩出啥新花样。

问一句,国内新能源车风头正劲,卷价格、卷技术、卷配置,欧洲市场会有多大差别?英国人其实也吃这一套,但他们更在意自己的驾驶体验、家用实用性,甚至充电桩普及啥的。EX5强调刹那加速,七秒破百,续航能跑四百公里,在国内不少人觉得很够用,可到了欧洲,大街小巷没那么多快充、没那么多补贴,要真出差错,舅舅家充电还得排队。体验要跟上,不能光说配置走量。

再者,吉利这次顶风上,敢跟现代IONIQ5、起亚EV6这些主流车型杠正面,心气确实不低,价格有点对标主流。问题是,电动车更新迭代太快了,今年卖爆的,不定明年就被新技术碾压。吉利敢上,就证明自己底气够足,但也得问一句,这底气是来自哪里?是中国的产能、技术积累,还是品牌在海外的曝光率?这事也没那么明确。欧洲消费者有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他们喜欢简洁、环保、高性价比,吉利能不能打动人家,还是得看细节。

吉利银河E5改名EX5进军英国,价格猛涨,品牌服务成关键-有驾

说回价格,三十多万买一辆国产电动SUV,说难听点,欧洲消费者会不会觉得自己吃了亏?本地品牌还有省心售后、熟悉体验,吉利配套能不能跟上?你要是出了点小故障,能不能在伦敦巷子里两小时修好?还是得预约连等半个月?车卖得出去容易,后续服务得跟上。这年头谁还愿意买个“拖后腿”的商品,尤其是汽车这种大件。

吉利银河E5改名EX5进军英国,价格猛涨,品牌服务成关键-有驾

我还看见有种观点:吉利这是拿第一批车做试验田,摸摸欧洲人的消费习惯,看看到底行不行,再决定是不是深耕细作。这思路其实可以理解,国内市场卷成麻花了,海外不能不试水。可问题是,试水不能光靠价格“吓唬”别人,要给出真诚,让欧洲消费者真心觉得这个车有独特价值。比如智能车联网、舒适配置、人性化设计,能不能在同级别里亮出新东西?你要让人家觉得花三十万不只买个代步工具,更买个“未来的生活”。

还有,不少国内网友觉得,“我们才卖十几万,这价格出去卖三十万,有点坑老外了吧?”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能不能说这是“中国制造在欧洲的品牌溢价?”以前我们低价甩货,现在敢定价“撞主流”,说明咱家底厚了。有本事就亮出来,让大家同场竞技,比技术,比体验,看谁更能赢得消费者,不光是价格战。

吉利银河E5改名EX5进军英国,价格猛涨,品牌服务成关键-有驾

但我也替吉利捏把汗,欧洲车市卷完传统车卷电动,欧美本地品牌已经很难,再被中国车企杀进来,大家心态不一样。英国人买车多半看重质量跟品牌历史,你就算配置高,别人如果不认可你,钱也掏不出来。国产车短期可能靠新鲜劲占市场,可长远还得靠技术跟可靠性,服务跟上,口碑自然树起来。

这事牵扯的不仅是吉利一家公司,更是中国车企整体出海形象。你能站稳脚跟,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后来者也更容易跟着抢地盘。但要是第一批车留下负面评价,后头谁还愿意往欧洲送车?这事不是谁家单打独斗,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总之,这事我捋下来,吉利这次登陆欧洲市场,价格直接对撞主流,既是胆大也是一种自信。但到底能不能撕开竞争缺口,还是个问号。产品本身要能服人,服务跟上,品牌形象要立得住脚。价格不是决定一切的唯一标准,欧洲消费者不吃光头配置和大屏幕,更看重细节和长远体验。吉利如果真能在这样环境下扎根,后头不仅自己能跑得更远,整个中国新能源车也能趾高气扬地“走全球”。但要是功夫做不到家,价格都再魔幻也只能是做个短期实验。

反正十月就能看见首批车的市场反应,这不是一张试卷,是一道选择题:吉利到底交不交得出让人服气的答卷?中国新能源出海到底能不能打破品牌壁垒?该来的总得来,吉利这次算是替中国人先撞个头,后面成不成,也就看这一下能不能敲开欧洲人的心门了。成了咱们也能骄傲一阵,不成大伙儿还得再琢磨,下一次怎么玩才能赢。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