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警钟再次敲响!198天了,小米SU7车门仍打不开

  2025 年 10 月 13 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南段的碰撞声划破夜空。一辆小米 SU7 Ultra 撞击后迅速起火,四名路人徒手砸窗施救却始终无法打开车门,最终消防人员只能用切割机破拆车身,但驾驶员邓某某已无生命体征。这场悲剧距离 3 月 29 日安徽铜陵小米 SU7 爆燃致 3 人遇难事故,恰好过去了 198 天,而 “车门打不开” 的致命问题,在两起事故中如出一辙。

安全警钟再次敲响!198天了,小米SU7车门仍打不开-有驾

  198 天两起悲剧:打不开的车门成逃生死结

  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小米su7爆燃事故的伤痛尚未平息。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铜陵德上高速发生碰撞后车辆爆燃,造成3名女大学生身亡。

  198 天后的成都事故重演了相似困境。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事故车辆翻滚后车门紧贴地面,救援者 “拳打脚踢” 仍无法开启,火势在数分钟内吞噬车身。参与救援的市民回忆:“外门把手上根本没有机械拉手,按下去没反应,砸破窗户也够不着里面的开关”。警方通报确认驾驶员涉嫌酒驾,但公众质疑的焦点始终指向 “为何技术进步反而堵死了逃生路”。

  设计争议:半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漏洞

  小米 SU7 采用的半隐藏式门把手成为争议核心。根据雷军此前介绍,这种设计通过按压内部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无需物理抬起即可开门,能降低风阻并提升美观度。但多位汽车安全专家指出,该设计存在致命缺陷:外门把手无机械解锁结构,完全依赖电路系统供电。

安全警钟再次敲响!198天了,小米SU7车门仍打不开-有驾

  “碰撞发生后 70-80 毫秒内就可能出现线路断裂,此时电子锁必然失效。” 同济大学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分析,小米 SU7 的车内机械应急把手位置隐蔽且靠下,在乘员昏迷或车辆变形时基本无法使用。一位从业十余年的车企研发人员更直言:“大众 ID 系列等同类车型都设计了双重冗余,小米显然为控制成本省去了机械解锁结构”。

  中保研 2024 年测试数据印证了风险:配备纯电控门把手的车型侧面碰撞后车门开启成功率仅 67%,远低于传统机械门把手的 98%。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设计并非个例 ——2024 年山西、广西等地已发生多起电动车碰撞后车门锁死致人员遇难的案例。

  官方回应与行业反思:新规能否终结隐患?

  两起事故中,小米的回应始终未能平息质疑。铜陵事故后,小米称 “车辆配备应急解锁装置”,却未解释为何救援者无法使用;成都事故截至发稿时,官方尚未针对车门问题作出专项说明。更令人费解的是,早在 2025 年 5 月,小米曾发布软件更新声称 “解决无法开门问题”,但现实表明软件优化无法弥补硬件设计缺陷。

  家属的遭遇更凸显售后缺位。铜陵事故遇难者父亲罗某表示,事故后多次联系小米客服均无回音,“所谓的专项小组从未主动联系过我们”。而成都事故发生时,距离工信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发布仅 20 天,该新规明确要求 “每个车门需配备机械释放功能外把手,事故后可无工具开启”。

  “隐藏式门把手减少的风阻微乎其微,却要以生命为代价。”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的反思引发共鸣。新规拟于 2027 年实施,但现有已交付的数百万辆电动车型仍存在隐患。汽车安全专家呼吁:“车企不应等待新规生效,应立即为存量车型提供改装方案,这是对消费者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安全警钟再次敲响!198天了,小米SU7车门仍打不开-有驾

  安全底线不容技术妥协

  从铜陵到成都,198 天的时间足以推动技术改进,却未能阻止悲剧重演。当智能汽车争相标榜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科技亮点时,小米 SU7 的两起事故撕开了残酷真相:再先进的算法也无法替代可靠的机械安全冗余。

  截至目前,小米 SU7 系列仍以 21.59-29.99 万元的价格在售,其半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未发生结构性调整。而对于已购车的用户而言,那扇在紧急时刻无法打开的车门,已成悬在头顶的安全利剑。新规的出台或许能终结未来的设计隐患,但如何弥补当下的安全缺口,考验着小米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责任与担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