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在汽车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说的是德国大名鼎鼎的零部件巨头舍弗勒,竟然把他们在中国的涡轮增压器业务,用一块钱的价格卖给了一家叫西菱动力的中国公司。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这是不是开玩笑?
一块钱?
现在连坐一趟公交车都不够,怎么可能买下这么大一个业务。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德国人亏本大甩卖,还是咱们中国企业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其实,这件事情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首先,咱们得把这个“一块钱”的事情说清楚。
在商业世界里,尤其是在这种大型的并购案中,一块钱或者一美元的交易价格并不少见,但这绝对不等于“白送”。
它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一个吸引眼球的“标价”。
真正的交易价格,藏在一个复杂的计算公式里。
双方约定,这次交易采用的是“基础对价加上动态调整”的方式。
那个一块钱,就是“基础对价”。
关键在于后面的“动态调整”。
他们设定了一个目标,叫“目标净营运资本”,是4300万人民币。
等到2026年上半年,双方正式交接的时候,会请专业的会计师来算一笔账,看看这个业务部门当时手里的现金、存货、应收账款这些流动资产,减去应付账款这些流动负债后,到底是多少钱。
如果算出来的结果比4300万多,那西菱动力就得把多出来的钱补给舍弗勒;反过来,如果算出来不够4300万,舍弗勒还得自己掏钱把差额补上。
所以说,这桩买卖的最终价格,是围绕着这个业务的实际家底来浮动的,并不是简单的一块钱了事。
这种做法很专业,对买卖双方都公平,既能让舍弗勒尽快把这个业务脱手,也保证了西菱动力接手的是一个健康运转的公司,而不是一个烂摊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舍弗勒这么一家全球闻名的德国企业,为什么这么急着要把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业务卖掉呢?
这就得从现在汽车行业的大环境说起了。
现在全世界的汽车行业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方向就是新能源,特别是电动汽车。
咱们中国的感受尤其深刻,马路上挂着绿色牌照的电动车越来越多。
根据官方数据,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正在飞速增长。
这对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舍弗勒就是一家非常传统的零部件巨头,他们的强项是发动机、变速箱里的各种精密轴承和零件。
但是,电动汽车的核心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它根本就不需要发动机,自然也就不需要涡轮增压器这种给发动机提升动力的东西。
对于舍弗勒来说,他们看得很清楚,未来的战场在电驱动领域。
如果继续抱着燃油车的老技术不放,早晚会被时代淘汰。
所以,他们必须进行战略调整,把有限的资金和研发力量,全部集中到最有前途的新能源业务上去。
舍弗勒的首席执行官克劳斯·罗森菲尔德也说得很明白,这次出售是为了“聚焦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领域”。
说白了,就是砍掉那些未来前景不明朗,甚至可能成为包袱的业务,轻装上阵,全力冲向新赛道。
这个涡轮增压器业务,在2024财年的销售收入大约是1亿欧元,虽然数字不小,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对于一个追求更高利润率的跨国公司来说,及时出手,无疑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买家这边,成都的西菱动力。
他们是不是在“捡漏”呢?
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精明的战略布局。
西菱动力自己本来就是做汽车零部件的,涡轮增压器也是他们的主营业务之一。
他们看到的,是舍弗勒没那么看重的“过渡期机会”。
虽然纯电动车是未来的大趋势,但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在未来很多年里,混合动力汽车将会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混动车既有发动机也有电机,为了让发动机更省油、动力更好,高性能的涡轮增压器仍然是核心部件。
所以,在燃油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涡轮增压器市场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利润。
更重要的是,西菱动力通过这次收购,得到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工厂和几条生产线。
他们得到的是舍弗勒(实际上是之前被舍弗勒收购的纬湃科技)多年积累下来的先进技术、全自动的智能化生产工艺,以及最宝贵的东西——客户资源。
能给舍弗勒这种国际巨头供货的,客户也都是些国际知名的大车企。
西菱动力通过这次收购,等于是一下子就进入了这些高端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大大缩短了自己去开拓市场、证明自己的时间。
这相当于花了一笔相对合理的钱,买来了一张进入全球高端汽车产业链的“快车票”。
这和过去我们常说的“市场换技术”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是中国企业用资本和市场实力,主动去整合全球的优质技术和资源,来壮大自己。
所以,这桩“1元交易”背后,其实是一盘深思熟虑的大棋。
它生动地展现了全球汽车产业链正在发生的深刻重构。
一方面,像舍弗勒这样的跨国巨头,面对新能源浪潮,正在主动地进行战略收缩,剥离非核心的传统业务,把资源集中在未来的决胜领域。
这是一种“断腕求生”,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智慧。
另一方面,像西菱动力这样的中国本土企业,则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通过并购整合,快速补齐自己的技术短板,获取高端客户,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反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和自信。
这不再是简单的谁强谁弱的竞争,而是一种新的产业生态。
外资企业在收缩,本土企业在扩张,一个做减法,一个做加法,共同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这场交易的真正看点,不在于那一块钱,而在于它所揭示的时代趋势: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版图上,中国企业正在从过去的追随者和学习者,逐渐转变为重要的参与者,甚至是规则的制定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