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买车跟谈恋爱一样,不光要看颜值,更得审查动力技术和变速箱,好像每个男朋友都标配“三档DHT”,但实际也就会打车软件的P2.5。那么今天我们就站在技术的垃圾堆上给大家扒一扒,这些年中国混动是怎么掰着脚趾头数技术,最后还能数出一个“世纪难题”P2.5档,把日德两家巨无霸打得扶墙而出。
中国混动的技术进步其实就像高铁上的盒饭,味道可以不用好,但分量一定要足。大家都在混动里抠抠搜搜地往发动机里塞点电机,搞点发电,在工程师看来这叫“动力耦合”,在我这种穷人看来这叫“电动自行车加胆儿大”。你们看到的PO、PI、P2到P4这些字母数字组合,像是实验室的密码,其实就是发动机和电机的合作位置——能不能直接串成“瓜子花生啤酒饮料”就看下一个专利谁家先申请。
PO就像48v轻混里的收银员,挂在皮带边上,主要负责“收钱”,也就是奔驰BSG系统那种发电启停。PI更像发电厂的锅炉工,飞轮上直连发动机曲轴,一边搅和一边收能量。但你别以为PI只会上班不偷懒,它回收的电,连奔驰都夸这是效率典范。
P2就开始有点高贵了,变速箱输入端,基本是德系插混的亲儿子,长城Hi4T做得不错,可惜还是离不开老老实实的变速箱。能纯电驱动,但做人不能太张扬,一张扬就卡在变速箱出不来。
而到了P2.5,剧情开始丰富了——变速箱内部的电机就像地铁里的安检员,既能保证通行,又能随时补能。奇瑞鲲鹏DHT和吉利雷神等中国制造,靠着双轴三档的新设计,把电机塞进齿轮组,车还没出发电就补上了,堵车时也不怕发动机打瞌睡。这个技术让混动再也不是“动力中间休眠”的史前生物,而是补能有余,动力不断,堵车畅快的新时代电车。
P3则彻底反客为主,电机直接输出到车轮,比亚迪DMp才是只要电就能动的纯电驱动一哥,损耗基本归零。后驱的P4又是一出好戏,长城HiFZ后桥电机构建的电四驱,难听点就是“电动后轮驱动”,优雅点叫“无需传动轴的未来”。
这套技术拆成细节,其实就是中国人翻墙扒窗,绕开丰田THS的行星齿轮专利。专利这东西放在中国,好像就是一道门槛,看见了就得先跨过去,哪怕是踩到自己鞋带摔一跤。我们不是不能用你的行星齿轮,只是觉得你收费太贵,干脆自个想个办法,场景定制针对自家城区拥堵和高速通勤;机械增程、并联直驱,好像混了理想、德系所有优点,最后还刷出个“技术融合”称号,跟调和油似的说得比橄榄油还健康。
比亚迪专注单挡P1+P3,DMi效率拉满,是名副其实的“城区通勤王者”。长城两腿一蹬,摆出双电机P2+P4的Hi4T三擎四驱,号称全场景全能,但用起来你要小心,不是每条路都适合全能。奇瑞P2.5三档DHT,左手平顺性,右手动力性,活脱脱一个“平衡大师”,不管你堵车还是高速,怼上就行。长城哈弗有HFZ和FFT两手准备,枭龙MAX用前轴P2电机加后轴P4电机,搞出串并联四驱,听着高大上,其实也就是前后都加个马达,省了点传动轴的钱。猛龙那套Hi4T越野混动架构,P2电机加机械四驱,告诉你什么叫暴力解决扭矩需求,电池里下雪都能爬坡的劲头。
到了选购阶段,那些销售说得神乎其神,城市通勤选比亚迪DMi单档,简单粗暴;全场景要多档的奇瑞吉利,三档变速技术加电机,堵车高速都能混着开;要跨省还得长城Hi4电四驱,专业穿越,越野硬派就是长城Hi4T,机械四驱,渣土车都甘拜下风。买车现在感觉不像消费,更像科研成果展示,技术路线一多,买车都跟买彩票一样,“请问您要买彩票/买车/买不起都可以体验。”
说起来,中国混动架构像是在解一道全球方程式,高效能全场景覆盖。国外还在争论是油电混还是纯电,我们已经不耐烦了:“全都要”,2.5代技术纪元已经开启。你看,各国还在为汽油和电动吵架,我们已经在用三档变速的DHT劝架了。技术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没钱之前看看德国日本怎么发明,没专利之前研究丰田怎么卖专利,有钱之后自己琢磨,最后搞出一堆复杂得连德国人都看不懂的专利,好像是在为世界和平添砖加瓦,其实就是想用技术壁垒做买一赠一。
中国混动技术之所以独步天下,并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我们拼命在不合理现实里找补救办法。市区堵得飞起,发动机老是打盹,丰田的技术不给用,我们就硬生生绕了过去;城市、高速、越野全场景都能混着用,路况能变技术就变,P2.5这种“看起来很高深”其实就是“凑合着用”,但凑合凑成了世界第一。
你说技术融合,其实像是调和油大家庭,串联并联比比皆是,挂在发动机的电机,可以起步、补能、下坡滑行,还能扮演大力士推车,说白了就是“什么技术都得来一遍”,毕竟中国车企的本事真没什么人看得懂——德国人看了说“好复杂”,日本人看了说“真能省”,美国人看了说“这不是我家的发动机吗?”
其实中国汽车圈混动技术的发展就是一场全民游戏。谁家的发动机电机能卷谁家,谁家的专利能绕谁家。工程师天天琢磨专利里怎么钻空子,搞点“双轴三档三头六臂”,最后发现用户其实只想要“堵车不卡,起步带劲,高速不颠”。技术升级堪称“用一根USB线解决家庭暴力”,可推可拉,可插可抽,屡试不爽。你以为我们在玩技术,其实是在玩游戏。每多一道专利,多一份工程师的生存空间,每改一个电机位置,多一份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自信。
买车选技术,反而像打麻将——“碰、吃、杠、胡”工具全带上,你能不能胡,全靠牌桌上的运气。选比亚迪城区王,大概率摸个安逸;奇瑞吉利多场景,再场面也能混;长城电四驱不怂路况,硬派越野放心去“高速躺平”;二三十万买个混动SUV,都说买了技术买了未来,但其实是买了工程师一份年度奖金。
全球技术路线还在纠结油电混,插混、增程怎么搭配,我们已经快要进入“混的你都分不清了”的技术阶段。厂家说让用户轻松选车,其实是让用户一边研究技术一边学会自嘲:“反正我买不到纯粹功能,只能买一口被技术裹挟的无奈。”
等你真的开上2.5代混动技术的中国车,堵车时电机悄悄上位,发动机当甩手掌柜;高速上电机二十四小时待机,变速箱像送快递的,一路专送动力和能量。你以为你在开汽车,其实开的是一套科学教材。国内堵城高速、越野全场景,混动技术架构不怕场面大,就怕你认不全组成。
你以为中国混动是吊打日德巨头?其实我们更像在给全世界展示“如何用复杂玩出简单”,就像黑暗料理一样,味道都在调料和煤气灶里,一锅乱炖吃得满脸冒汗。厂家盯着专利,消费者盯着补贴,技术宅钻着车底,最后都被P2.5三档DHT一统江湖。天下车坛,能混的不多,能混着不尴尬更少。
所以你问我中国混动有多强?我只能说,技术转一圈,都成了“全场景可用、堵车不心慌、科技加持、谁用谁明白”。至于你买不买得起,那就像彩票一样,混动技术天天翻新,中奖率听销售忽悠,能开开心心混着开,已经是大赢家了。
反正最后大家都在车海里迷茫,我们中国技术就像“车圈的丘比特”,混什么都给你牵线,只要你不怕选购时信息过载,攻城略地靠套路,堵车高速用技术。车轮滚滚不问去路,油电混合照样迷茫,P2.5三档DHT陪你一路芳华,只不过,有朝一日,连这些技术都该被人工智能的脚本覆盖了——但至少,现在我们还能自豪地在黑色幽默里做一名“汽车技术的穷开心”。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