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二,汽车圈这些新势力们的周交付榜就像一张成绩单,摆在了所有人面前。大家都盯着数字,数字背后,可真是喜忧参半。这次榜单一出来,最扎眼的是小米悄悄杀到了亚军,距离周销破万只差一口气。这让人忍不住要问一句: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小米这么快就追了上来?小米真的能一直稳在这个位子吗?从零跑到小米,再到传统的问界、理想和小鹏,这一串名字背后,是不是说明了中国新造车的格局,正在来一场大洗牌?
我们先说说小米。以前谁能想象小米能把手机卖车那一套玩到现在还这么灵光?不就是造车吗?但你仔细想想,小米进场之前,大家都觉得他最多凑凑热闹,撑死卖个情怀。结果,才几个月,SU7和刚上的YU7就能一周交付快破万了。这速度,搁谁身上都是一记重锤——小米靠的啥?品牌号召力是一方面,但别忘了,小米一上来就把“科技平权”那套又搬出来了。智能、大屏、互联,能堆的配置都往车里堆,价格还算有诚意。最重要的是,米粉一呼百应,首批吃螃蟹的还真的冲进了交付大军。小米和传统车厂的最大差别,是它把互联网那套打法用在了汽车上,流量收割跟做内容差不多,这招好用吗?你不得不承认,现在来看,真管用,起码在起步阶段“泼天的富贵”先抓在手里了。
但问题也同时来了,小米能不能稳住这个高歌猛进的势头?靠产品力还是靠韭菜情怀?如果没有新东西,光靠粉圈造势,迟早有透支那一天。你看其他造车新势力,哪个不是这么上来,又这么跌下去的?所以现在摆在小米面前其实是一道简单粗暴的问题——产品本身行不行,技术能不能持续领先,而不是光靠一时的流量和朋友圈实力硬凑。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零跑,零跑这家伙,一直就是闷声发大财的典型。他不像友商搞噱头,更别说高管天天微博上一顿操作猛如虎,人家就是实实在在卷交付量。上周1.3万辆,连续半年了,基本没啥太大波动,竟然成了稳中带升的新势力老大。很多人对零跑没什么感觉,是因为它的产品不是走高级、炫酷戏路,更偏大众化、工具车定位。可你会发现,这样的产品反而拉高了总盘子,铺市场铺得开。不追热点、不贪大求全,反倒能有一席之地,说明汽车行业现在到了“卷细活儿”的阶段了,谁能把基本功打扎实,谁才能留在最后。
问界这一组,在榜单上看还是不服老。问界用了自家的鸿蒙智行,玩的是生态互联,但你细看下去,问界M8和M9的量还是稳,说明高端的客户还是愿意为产品买单的,M8四千多,M9两千多,别小看这份数据,再怎么也跟小米拼个旗鼓相当。但是,如果把问界其他车型拆开,比如M5甚至M7这些开始走下坡路了,啥原因?还是因为“新鲜感”没了,而智能化那些牌面也被别人学得差不多了。这个行业,说白了,没有常胜将军。问界能不能继续在榜单上混下去,很大程度就在于接下来的推新节奏、产品创新力,还能不能给用户留下“领先半步”的错觉。
同样道理,车圈老油条小鹏和理想现在排名都往后排了,理想曾经的新势力销冠,如今多少有点落寞气息。这几年,理想主打家庭、智能,开局算是走在前边,可是你要明白,这玩意风水轮流转。等一众模仿者纷纷杀过来,理想也就没啥独特性了。理想现在寄希望于全新i6这个20万能打的SUV能掀起水花,但新车市场到底还有多少空间?大家都心里有数。以前靠超级充电、空间大吸引人的点,现在变成了所有人标配。你说下一个奇迹在哪儿?其实也就看看谁能忍住性子,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说到底,每周这榜单像不像滚动的KPI拉力赛?谁都知道表面上比的是谁交付得多,实际上比的却是企业的抗压能力、持续创新力和兑现承诺的能力。现在的榜单分分钟换位,一阵风就能把你从“新贵”送到“前浪”。我观察这些厂商,发现一条屁事儿都不会过不了几天就被大家遗忘,大家记得的永远是谁家新车卷配置,谁卡位进高端,谁卖得实惠。这是好事吗?从消费者角度,肯定是。这么卷,终究还是让老百姓买车性价比越来越高了。但同时也带出了一个问题,这么拼命谁能熬得住?会不会卷着卷着,拼到最后就是谁家还有粮,谁家风投还肯投?
我们再拉开点视野看,看似新势力杀得昏天黑地,但合资、传统大厂其实也没闲着。真正的考验不是这些极端周销数据,而是下大盘、长周期的比拼。新势力今天冲榜,明天可能爆雷关厂,无数烧钱试错后,能剩几家?是新玩家变老玩家,还是老牌子杀回马枪?这才叫好看。你要说小米能不能一直牛下去?这谁也不敢说。看似来势汹汹,但现在这个阶段,买账的还是自家铁粉居多,如何突破粉丝圈层,冲进普通老百姓家门口,才是真的路越走越宽。
有网友问我,现在汽车这一行这么激烈,会不会变成手机那样,最后就剩两三家寡头争霸?我觉得没那么简单。汽车这东西,牵扯的链条、供应商太复杂,消费决策周期还长。短期内没有哪一家能彻底垄断,除非你在成本、智能化和品牌上都能做到全面领先。现在能看出来的趋势是,“卷”肯定位主旋律。但能不能卷出新高度,关键还是谁能扛到最后。谁能下笨工夫、产研迭代快,谁才能从流量战打到产品战,最后笑着站着。
人家常说,风口上的猪都会飞。问题是,风大了能飞多高,风小了会不会掉得比谁都快?小米这次冲上新势力亚军,确实证明了“风口”还没过去,可别忘了,风吹得最大的时候,也是考验你本事的时候。看着这数字里热热闹闹,新势力们一个个你追我赶,背后比的是能不能熬、敢不敢烧,还有没有招。有人靠技术,有人靠供应链,有人靠品牌故事,但最终都得回到消费者到底认不认你,买不买账。
所以,如果你现在要问我,中国造车新势力未来会啥样?我只能说,现在晒的成绩单都只是阶段性的KPI,真正的胜负,还要看冬天来的时候谁还站着,谁能从泥里爬起来,一步一步往上走。小米能不能继承雷布斯那股“让大家买得起好东西”的劲头?抑或是零跑能不能永远稳着做大盘?还是问界、小鹏、理想翻身再造辉煌?我们都很难下论断。别看榜单上风光背后,其实每家都在拼命找活路、拼命证明自己。无人能常胜,只有一直在路上。
最后你我不妨等等看,再精彩的榜单,也只是一时热闹,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戏到落幕那天。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