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鹏汽车公布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02%至203.8亿元时,市场却盯着那3.8亿元的净亏损不放。这像极了一个考了高分却被追问"为什么没拿满分"的优等生。但翻开财报细节,你会发现毛利率20.1%的突破、亏损同比收窄79%的亮眼表现,正暗藏新能源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关键转折。
营收翻倍与亏损并存的行业悖论
小鹏116007辆的交付量同比增长149.3%,创下季度新高,但每卖一辆车仍亏损3275元。这种"越卖越亏"的怪圈并非个例,特斯拉曾连续亏损14年,蔚来至今未跨过盈亏线。核心矛盾在于:新能源车企既要承担传统制造的沉重固定资产,又要背负科技公司的巨额研发投入。小鹏Q3研发费用虽未披露具体数字,但其自动驾驶大模型参数量已达720亿,是主流模型的35倍。
三条突围路径的生死时速
对比特斯拉的盈利路径,小鹏正在三个维度加速突围。首先是技术降本,一体化压铸技术使其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5.3%跃升至20.1%,每辆车可比传统工艺节省40%生产成本。其次是出海战略,欧洲市场已贡献15%交付量,2025年计划将销售网络覆盖全球90%新能源市场。最关键的自动驾驶布局上,等效3颗Orin-X算力的图灵芯片,让XNGP城市辅助驾驶落地速度超预期。
盈利拐点前的最后攻坚战
国盛证券测算显示,当季度交付量突破15万辆时,小鹏有望实现盈亏平衡。按目前增速,这个临界点可能在2026年二季度到来。但风险同样明显:特斯拉Model 2即将上市,比亚迪正在东南亚建厂,留给小鹏的时间窗口或许不足18个月。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中透露,四季度推出的鲲鹏平台首款车型X9,将成为毛利提升的新引擎。
行业启示录:从烧钱竞赛到效率革命
小鹏的财报恰似新能源行业的缩影:前期靠资本输血跑马圈地,中期靠技术突围提升毛利,最终靠规模效应实现盈利。其20.1%的毛利率已超越理想汽车(19.8%),逼近特斯拉(23.5%),证明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打破"低端代工"的魔咒。但接下来的竞争将更残酷——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犯的错少。
当资本市场不再为交付量欢呼,转而追问"每辆车赚多少钱"时,意味着行业正式进入价值重估阶段。小鹏用五连跳的毛利率证明,穿越生死线不能靠运气,而是靠每个零部件0.1%的成本优化、每次充电效率1%的提升、每项技术0.5%的迭代积累。这场盈利突围战,或许会淘汰80%的玩家,但活下来的必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