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SUV排名变化,途观L居首,皓影跌出前十

10月的天,北方的树叶已经开始掉落,南方的雨还在酝酿,某汽车4S店的二楼灯光冷冷清清,销售专员靠着咖啡机数着剩下的纸杯。大厅外的展车依旧锃亮,只是脚下的人流和手机里的意向客户一样稀薄。展厅角落的RAV4荣放,一夜之间从销量榜的前三跌了下来;皓影孤零零地展示着自适应巡航功能,无人问津。途昂?业务员耸耸肩,“上周只卖了两台,排名第26。”如果钢铁有知,估计也挠头。

到底是谁在买这些SUV?又是谁在不再买?榜单数据摆在面前,像法医手术刀下翻开的创口——没什么血腥,却有种“惨烈”的真实。

合资SUV排名变化,途观L居首,皓影跌出前十-有驾

先撇开聚光灯下的品牌光环,光说“合资SUV市场的座次”。数据显示,途观L以5327辆独占鳌头,这位老将算盘打得溜,配置升级、价格松动,外加大众的品牌积淀——似乎合资车的底线还得看德系。紧随其后的,是身影略显憔悴的探岳。本田CR-V、丰田荣放RAV4也都维持在4000多辆,但已跟着节奏被动摇。比数量更残酷的是趋势:皓影跌出前10,只剩几声喘息;途昂、揽巡已经要靠记忆找出现身的理由了。

前十席位还不算写满风云变幻。昂科威Plus、奥迪Q5L等混迹其中,能撑住阵脚,一部分归功于他们的“身份属性”:一手美系、一手德系,高举“安全性”和“高级感”大旗,总能忽悠到几个念旧的老主顾。冠道、铂智3X、宝马X5之类也都混得风生水起,让不少高举新能源大旗的品牌感叹“有腔调的人还是得有点排场”。至于那帮国际市场表现风骚的韩系选手,来到国内就像奥数比赛突然考普通话,根本搞不明白观众要什么,“垫底”俩字几乎钉死命运。

用冷手法割开数据这回事,总有点机械,但市场就是如此:不论你卖的是技术、是历史,还是企业文化,消费者的选择都像一盒天天变味的巧克力——今天说好喜欢德系,明天打赌又买了丰田,后天头脑一热非要试试国产新能源,合资品牌的“铁打江山”终归也有松动的时候。

合资SUV排名变化,途观L居首,皓影跌出前十-有驾
合资SUV排名变化,途观L居首,皓影跌出前十-有驾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我是当事人”,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大概率并不会在大众展厅里选来选去,心里还想着日本车的混合动力是什么味道。真正影响决策的,往往不是参数——很多销量榜上掉队的车型,数据看起来都不赖:油耗可控,空间舒坦,品牌不掉价,偶尔还搞个促销。但问题往往就此埋下:合资品牌的“传统优势”不断被国产品牌蚕食,尤其在20万元以下的市场,你拼性价比拼不过比亚迪、拼智能拼不过问界,拼配置还要和极氪卷一圈一圈。最要命的,其实是“身份认同”的走势变了。

车圈其实很像学生排座次。以前大众、丰田日子过得好,不全是技术,很多时候是“沾着合资的光”。老百姓买辆合资车,隐含一个“体面”——这点体面,现在的国产品牌开始慢慢要了去。他们会喊智能、环保、旗舰,关键还更便宜。荣放、皓影等合资SUV,忽然发现自己成了“中年转型阵痛期”的代表。老用户要换新,觉得贵、新用户嫌技术不够时髦,只能苦笑着向前看。

给一些车型的现状做个“尸检”:比如途昂,几年前被神话成“商务首选大七座”,而真正愿掏腰包的人,发现加价落地三四十万,还没多少豪华感,这时候甲方爸爸就会把头摇得像波浪鼓。再比如锋兰达,这种“全球车型”嫁接到中国市场,最怕的其实不是没技术,而是中国市场自己进化太快。看到每周销量榜单像盲盒开出来的意外,有一点让人安慰:哪怕合资品牌的“铁饭碗”有点裂纹,整个市场的进化节奏反而更快了。

不得不承认,合资SUV阵营的内卷,已经卷出了药味。传统的几大销冠车型只能靠降价或者更新配置“续命”,但消费者见多识广,智能化、网联化一加速,玩“油电混搭”都成保底题了。一些合资品牌还在讲“安全性”有多好,消费者的注意力却早飘向智能座舱和车机系统。你很难想象,车企花费几百万美金请设计师画了新外壳,结果用户最关心的,是那块能连手机的小屏幕。

说到最后,其实每一个销量榜单都像做法医鉴定,一堆证据摆着,真相其实写在细节和趋势里。那些曾经充满光环的名字,有的正在消逝,有的还在努力说服自己“熬过去就好”。而市场的刀却不看人下菜:你能讲新故事就能活下去,讲不出来的,就要考虑转型方案了。

或许最大的冷幽默就在这儿:谁能想到,不可一世的荣放、皓影等“合资荣耀”,如今成了被销量榜边缘化的失意者。而某些销量稀烂的国际车型厂家还坚信“中国消费者没懂他们的好”,却懒得想想,也许消费者只是比他们“进化得快一点”。

榜单之后,故事未完。合资SUV的归宿会往哪里去?是灰度渐变里的沉沦,还是涅槃后化身为新的主角?或者,消费者会不会有朝一日想念起那些“老味儿”的合资车,重燃曾经的荣光?人性的答案永远比数据更难推理——你觉得呢?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