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行车记录仪视频在网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和讨论。
视频的画面可以说是相当震撼,地点在广西北海的一个高速服务区里,当时正是雷雨交加的恶劣天气。
一辆正在行驶的比亚迪宋PLUS电动汽车,在短短几秒钟内,竟然被雷电连续击中了三次。
视频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次闪电劈下来,都在车顶上炸开一团火花,紫色的电弧在车顶行李架上闪烁,场面跟科幻电影里的特效一样。
看到这样的画面,相信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倒吸一口凉气,心里紧跟着冒出好几个问题:车里的人怎么样了?
还活着吗?
这辆电动车,里面可都是电池和电路,被雷这么劈,不会当场烧起来或者爆炸吗?
以后这雷雨天,电动车还能不能开了?
这些疑问都是人之常情,毕竟雷电是自然界中最强大、最不可预测的力量之一。
然而,这次事件的后续发展,却给出了一个让人既安心又有些意外的答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车主安然无恙。
在经历了这番惊心动魄的“雷电洗礼”后,车主全程都待在车里没有出来,事后检查身体,毫发无伤。
据说这位车主心态也非常好,在确认了人车基本安全后,竟然还继续了他的广西旅游行程,这份镇定和从容,着实让人佩服。
那么,为什么坐在一个充满电的“铁盒”里,被如此强大的电流直接命中,人却能安然无恙呢?
这里就得讲一个我们中学物理都学过的知识点,叫做“法拉第笼”效应。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道理其实非常简单。
我们可以把汽车想象成一个用金属外壳做成的笼子。
当雷电击中汽车时,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安培的强大电流,会优先选择电阻最小的路径来传导。
对于汽车来说,这个最佳路径就是它的整个金属车身。
所以,电流会非常“听话”地沿着车顶、车身侧面这些金属表面流动,最后通过潮湿的轮胎或者车身与地面的瞬间放电,导入大地。
整个过程,电流就像给汽车穿上了一件“电流外套”,它只在外面流动,而不会钻到车厢内部去。
车厢内部的空间,因为被金属外壳完全屏蔽了,形成了一个“等电位体”。
简单来说,就是车厢里所有地方的电势都是一样的,人坐在里面,身体两端没有电位差,就不会有电流从身体上流过,自然也就不会触电受伤了。
这就好比鸟儿可以安稳地站在高压线上,也是因为它的两只脚站在同一根电线上,没有电位差。
所以,雷雨天待在密闭的汽车里,反而是个非常安全的选择。
当然,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人必须老老实实地待在车里,并且尽量不要去触摸车内的金属部件,比如车门把手、车窗的金属框等等。
最危险的行为,就是在雷击发生时或刚刚发生后,急忙推门下车。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一只脚还在车里,另一只脚已经踩在了地上,你的身体就恰好在车身和大地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强大的电流就可能会瞬间通过你的身体导入地面,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这次事件中的车主,他选择留在车内,是完全正确的、最科学的自救方式。
解决了人的安全问题,我们再来看车。
这可是一辆电动汽车,它的核心就是由电池、电机、电控组成的“三电”系统,可以说是浑身布满了精密的电子元器件。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电子产品最怕的就是强电流和高电压冲击。
被雷电这么直接地“招呼”了三次,这辆比亚迪还好吗?
按常理推断,就算不当场起火,内部的电路和电池恐怕也得报废了。
然而,事实再次让人感到惊讶。
这辆车在事后被送到了当地的比亚迪4S店,进行了非常全面的检测。
维修人员仔仔细细地检查了车辆的每一个部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车辆最核心的动力电池包、电机和电控系统,三大件均完好无损,没有任何短路或者损坏的迹象。
整辆车受到的损伤,仅仅是车顶行李架上留下了两处被雷电烧灼的清晰痕迹,除此之外,无论是车辆外观还是内部装饰,都看不出任何异样。
这个结果,可以说有力地回击了很多人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担忧。
为什么这辆车能扛住这么强的雷击呢?
除了刚才提到的“法拉第笼”效应保护了整体结构,更关键的是车辆内部的一套“护身符”——高压断电保护系统。
根据技术人员的介绍,这辆车在遭受第一次雷击的瞬间,车载电脑就立刻做出了反应,自动启动了断电保护功能。
这个功能是什么意思呢?
它就相当于一个反应速度快到极致的超级保险丝。
在感知到外部异常的超高电压时,它会在千分之一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内,立刻切断高压电池包和整车高压电路之间的连接,把最金贵、最核心的“三电”系统给瞬间“隔离”保护起来。
这样一来,无论外部的电流有多么强大,都无法侵入到车辆的“心脏”地带,从而避免了电池因过载而短路、起火的风险。
这种毫秒级的快速响应能力,背后是汽车厂商在安全设计上投入的大量研发和无数次极端测试的成果。
它证明了我们中国自己制造的汽车,在安全冗余和保护机制的设计上,已经考虑得非常周全,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比亚迪的公关负责人李云飞也很快转发了相关报道,言语之间充满了对自己产品技术实力的自信。
这不仅仅是一次偶然事件,更是对国产汽车安全技术的一次实战检验。
这次发生在广西的真实案例,给我们所有开车的人都上了一堂生动又深刻的安全教育课。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雷雨等极端天气时,掌握正确的知识远比恐慌更重要。
首先,要牢记汽车是雷雨天里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难所”,千万不要轻易下车。
如果正在开车,最好是找个安全的地方,比如远离大树、广告牌和电线杆的区域,然后停车等待。
在车内,要关闭所有不必要的电子设备,比如音响、空调,并且关好所有车窗,让车辆形成一个尽可能完整的封闭空间。
国际上有一个通用的安全建议,叫做“30分钟法则”,意思就是,在听到最后一声雷响之后,最好再等待30分钟,确认雷电云团已经彻底离开后,再下车活动。
最后,如果车辆真的不幸被雷击中,即使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也一定要去专业的维修店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排除可能存在的、肉眼看不见的电路隐患。
这次事件,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知识的力量,也看到了中国制造在硬核安全技术上的长足进步,确实值得我们点赞和信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