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战开启!200万辆年销成新能源入场券

最近和几个老朋友吃饭,聊着聊着就说到买车这事儿。一个哥们儿说:“现在看车APP里蹦出来的品牌,好多我都没听过,名字起得还挺玄乎。” 我一听乐了,可不是嘛?前两年谁都能造车,大街上突然冒出一堆“新势力”,可这才几年,不少牌子连声儿都没了。现在买新能源车,不光要看车好不好,还得看品牌能不能活得下去。你说这事儿刺激不刺激?

最近一份研报看得我直咂舌:现在市面上129个新能源品牌,到2030年能活下来的可能就15个。90%的淘汰率,这哪是竞争,简直是“团灭”剧本。那谁能留下?答案很现实——月销5万辆是2024年的“生命线”,年产200万辆,才是真正的入场券。没这个量,谈什么技术、谈什么盈利,都是空中楼阁。

你可能会问,卖得多真就这么重要?还真不是吓唬你。车子卖得少,成本就下不来。电池、电机、芯片这些大件儿,都是靠量压价的。人家月销10万的车企,和你月销两千的谈同一个供应商,价格能一样?供应链面前,销量就是话语权。更别说研发了,一个智驾系统砸几十亿,卖1万辆分摊下来每台车多贵?卖50万辆,一下就平了。没规模,技术迭代慢,用户觉得你落后,销量更上不去,恶性循环,直接“劝退”。

规模战开启!200万辆年销成新能源入场券-有驾

就说比亚迪吧,人家上半年新能源车卖了160万辆,平均每月接近27万,这数据一甩出来,其他品牌估计都得“气的蹦起来”。人家不仅规模顶呱呱,三电技术也支棱起来了,刀片电池、DM-i混动,哪个不是自己玩得转?而且你看比亚迪的车,从海鸥到仰望,价格跨度大,覆盖了几乎所有人。你说它是“国民神车”制造机,一点不为过。

再看特斯拉,虽然没在国内公布销量,但Model Y常年霸榜,全球月销稳定在十几万辆。人家不靠花里胡哨的配置,就靠极致的平台化和自动化生产,成本控制得死死的。FSD虽然争议大,但人家敢一直烧钱研发,底气就是销量带来的现金流。这才是“真香”定律的终极玩法:先用产品力打市场,再用规模降成本,最后用技术建立护城河。

反观一些新势力,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可月销卡在几千台,靠融资续命。一旦资本退潮,价格战一打,立马“天塌了”。比如某咤、哪吒,曾经也算“上头”过一阵,可现在销量跌冒烟了,品牌声量也小了。还有些品牌,车是不错,但定价太高,小众到几乎没人买,结果就是“走路摇头晃脑”没几天,直接“走路摔跤”。

规模战开启!200万辆年销成新能源入场券-有驾

那传统车企呢?别以为它们慢。大众、丰田这些“老咕噜棒子”看着笨,其实都在憋大招。大众的ID.系列虽然初期水土不服,但今年明显发力,ID.4、ID.6销量慢慢爬上来,人家背靠全球供应链,底盘调校和安全基因还在,一旦电动化节奏跟上,不容小觑。吉利也狠,极氪007一出来,直接把20万级纯电轿跑卷出新高度,百公里加速3秒级,800V平台,智驾全系标配,简直是“出片利器”+“驾驶玩具”的结合体。

智能化这块,以前是新势力的天下,现在真不稀奇了。15万的车都开始配城市NOA了,你说卷不卷?比亚迪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开始往中端车型下放;小鹏的XNGP,虽然早期“打脸”不少,但现在城市覆盖率越来越高;华为加持的问界,更是把智驾当卖点,M7、M9卖得风生水起。现在买新能源车,L2级辅助驾驶都快成标配了,没个自动泊车、车道保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智能。

安全性也不能忽视。有些车为了堆配置,轻了车身,减了钢材,看着便宜,真撞起来谁吃亏?比亚迪的车身结构、特斯拉的笼式车身,都是久经碰撞测试考验的。而且现在电动车电池安全是重中之重,刀片电池、弹匣电池这些技术,都是为了把“自燃”的标签撕掉。你想想,花十几二十万买车,谁愿意天天担心它会不会“冒烟”?

再聊聊动力系统,现在真是百花齐放。纯电适合城市通勤,充电方便的真香;插电混动则是“无焦虑”首选,长途短途都能打。像比亚迪DM-i,百公里油耗就4、5升,比很多油车都省,还享受绿牌政策。增程式也被问界、理想带火了,“里程焦虑终结者”不是白叫的。而油电混动,比如丰田THS、本田i-MMD,虽然不能充电,但燃油经济性顶呱呱,特别适合充电不方便的家庭。

规模战开启!200万辆年销成新能源入场券-有驾

说到底,未来的车市,拼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活得久、跑得稳。200万辆年产,听起来吓人,但这就是现实。没有规模,就没有议价权;没有利润,就没有研发力;没有技术,就没有未来。消费者现在越来越精,光靠营销吹不行了,得真有料。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你会怎么选?是支持那个配置拉满但销量惨淡的“潜力股”,还是选择已经证明自己的“六边形战士”?这样的淘汰赛下,你是想当第一个“上桌动筷”的尝鲜者,还是等格局稳定后再“捡便宜”?

规模战开启!200万辆年销成新能源入场券-有驾

你会怎么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