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消费者与电动车一场全新的价值跃迁
最近去电动车卖场,有个现象很明显,就是年轻人不怎么认大牌了,所以他们反倒爱去九号、立马这些新品牌的展台,然后围得那叫一个热闹,传统的雅迪、爱玛,最近看起来人气还没以前旺盛,这背后到底说明什么,其实很值得琢磨。
大家都有个基本共识,就是一辆电动车,它该值多少钱,性能和价格怎么平衡,过去很多人觉得,还是大品牌更靠谱,现在情况变了,所以我想亮个观点——新兴消费群体,开始用更理性的标准,来决定一辆电动车到底值不值得买,他们用数据和钱包说话,这个趋势已彻底颠覆电动车市场的老逻辑。
先来拆解下,为什么老品牌被冷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年轻消费者不再吃“品牌光环”这一套了,以前雅迪、爱玛砸大钱,请明星、刷屏综艺,这些广告成本其实都摊给顾客了,一辆普通配置的车,大牌往往贵出10%甚至15%,本质就是让消费者为虚高的品牌加成买单,诸如此类的营销套路,现在已经不灵了。
传统品牌喜欢把门店开在市中心,所以租金和运营成本本身就高,反过头来也推高了零售价,新品牌基本主攻线上,流程简洁,工作人员少,租金成本低,价格优势自然明显,像小米造车的策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成本控制下来,消费者也乐意用实际售价“投票”。
换句话说,现在挑电动车,大家更看重的是,价格、性能是不是匹配,品牌是不是物有所值,年轻消费者还很关注体验,不再盲信广告,甚至有朋友调侃,现在买车,就是在帮大品牌还广告债,不如花钱把每一分配置都用到实处。
不仅仅是价格变化,其实电动车功能也正经历一场升级大战,传统大牌其实转型很慢,智能化功能大多停留在噱头,蓝牙解锁、APP控车,听起来时髦,结果用得就那两下,而且不少车主反馈,这些功能很容易吃灰,安装过也很少用到。
但新品牌的做法不一样,九号公司推出RideyGo智能系统,就真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痛点,毫米波雷达、智能预警、场景互联,能够更安全、智能地骑行,数据也很直观,2024年,九号智能电动车都卖爆了,同比增长了86%,业内人士很扎心,智能化不是“喊口号”,而是要真解决用户需求,科技创新其实才是市场决胜关键。
服务和渠道也有很大差别,老牌车企经销体系复杂,然后经销商之间乱象不少,有些雅迪经销商就被爆出安装劣质电池、修改时速,这些灰色操作不仅坑了用户,也掏空了品牌声誉,爱玛那边,由于加盟太多,经常出现同城不同价格,经销商打价格战,最后受损的其实都是用户,修个小毛病,零部件贵得离谱,体验很受打击,这也是消费者越来越不信赖传统渠道的原因之一。
反观新兴品牌,基本上一切公开透明,线上下单,线下体验,售后标准写得很明白,就像买手机一样规矩,少了扯皮和推诿,获取用户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说到差异化竞争,其实九号做得特别典型,他们不盲目追“大而全”,而是死盯住年轻群体,专攻城市通勤的85后、90后,数据表明他们的主力用户有65%是85后,甚至通过爆款单车,一年能卖到200多万辆,这说明精准定位比砸广告更有用,另外,台铃联手比亚迪研发电芯,生产成本低了,品牌溢价一下就降下来,立马自创快拆架构,维修方便,配件还通用,就是不断拿技术创新去解年轻人通勤、维修的实际难题。
这种打法,其实跟耐克、阿迪被安踏、李宁狙击的逻辑有点像,现在的中国市场,单靠品牌光环和高定价,已经无法说服新消费群体了,只有产品、服务、体验、创新,才是下一个增长引擎。
日本和欧洲电动车行业也正在经历类似变化,日本的雅马哈和本田虽然老牌,但现在本土市场份额逐渐被国内中小型创新品牌蚕食,由于他们更注重智能互联和便捷体验,和用户黏性更高,而且德国有数据显示,2023年,标价高、花钱多的经典大牌被新品牌拉下神坛,其实核心逻辑都是一样,就是消费者用脚投票,优胜劣汰。
这几年中国城市电动自行车置换很火,2024年前四个月,全国就有300多万辆完成以旧换新,市场真正的变化其实来自消费者,他们越来越愿意“只为自己买单”,不再帮品牌埋单,这种趋势下,谁能抓住核心需求,谁就能赢得新一轮用户。
市场已经到了这样一个转折点,就是理性消费、价值驱动、科技赋能成为共识,只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新品牌如何在卷价格之外持续创新,老品牌又能不能补上科技和服务短板,未来的用户会不会对电动车提出更多元、新颖、甚至颠覆性的需求,这些其实都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深思,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