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停车场总有些微妙的气氛。
灯光打在一辆极狐阿尔法T5的后视镜上,把那一抹银光拉得细长——像是它正等着被唤醒,或者只是恰好陷入了一个冷静的技术实验。
旁边的测试员正在反复切换着车机界面,手里攥着调试笔记,偶尔抬头看看夜空,好像在思考,下一次OTA升级会不会让这辆15万的车子突然懂得更多“城市道路的潜规则”。
我站在五米外,鞋底踩着几粒碎石,差点滑了一下。
这大概就是自动驾驶的真实世界:不是硅谷PowerPoint上的无人车队列,也不是宣传片里一镜到底的科技美学——而是一群人和几台硬件,在成本和算力的边界上反复拉锯。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你是这辆阿尔法T5的研发负责人,面对“降本增效”的终极KPI,看到别人家特斯拉已经把自动驾驶变成了“卷成本”的艺术品,你会怎么选?
是对着供应链拼命砍价,还是干脆像卓驭科技一样,把智能驾驶和座舱合成“一锅炖”?
顺便再思考一下,低价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低质,或者说,技术上的“简化”是勇敢还是自杀?
回到案发现场。
十年来自动驾驶圈流行的剧本是这样的:大家一拥而上,宣称要落地L4,花钱如流水地堆传感器,堆冗余,堆得连本田雅阁都要为硬件改装成本低头。
最典型的莫过于Waymo,每台车的自动驾驶硬件改装成本直接超越了车辆本身。
听起来像是用奔驰S级做网约车推广,结果当然不出意料:区域试点,迟迟无法规模化。
特斯拉是个异类。
它把“降本”变成了信仰,自研芯片、极致克制的传感器方案,加上标配没人用的FSD硬件,硬是在行业里杀出一条血路。
降本不是为了省钱,是为了让自动驾驶像薯片一样,人人买得起,随手就能开。
卓驭科技的做法更像是从成本结构里找漏洞。
他们把“舱驾一体”搬上了极狐阿尔法T5。
说白了,就是把两个硬件盒子合成一个,用高通骁龙8775平台,让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在同一个算力平台上跑。
整套BOM成本低于一万元。
这逻辑很直接:车厂可以不加太多售价就塞进更多功能,用户也能买到更便宜的智驾车型。
这种方案看起来像是把一顿自助餐变成了双拼快餐,省了人工和原材料,还更容易大规模复制。
专业点说,就是规模效应的提前预支。
细究硬件,卓驭的传感器方案是7V3R12U布局,其中4颗环视摄像头直接复用做侧向感知。
相比大伙儿都在为“算力不够”抓耳挠腮,卓驭用中算力平台把事办了。
惯导双目模组通过视差获取深度信息,生成稠密视觉点云,还能用双目增强OCC算法优化通用障碍物检测。
端到端城区、高速NOA、自动泊车辅助都跑得起来。
成本低,性能还不赖——这事儿放在去年,估计会被吐槽“羊毛出在羊身上”,但事实证明,效果和体验都能打。
当然,每逢“合一”,必有担忧。
两套系统跑在一颗芯片上,失控了怎么办?
车机死机,座舱和智驾是不是一锅端?
这问题挺现实,毕竟谁都不想在国道上遇到“蓝屏死机”。
但技术总有解法。
大多数座舱系统其实不是单一安卓,还有底层QNX系统兜底,哪怕安卓炸了,行车安全还在。
卓驭的方案也是类似,安卓和智驾系统完全独立,下层有安全性更高的QNX和AUTOSAR帮拖底。
加上骁龙8775平台本身就是按ASIL-D标准来的,从软件到硬件,车规级安全标准都查得出来。
至于算力焦虑嘛,说实话,大多数行业新闻喜欢拿“英伟达Thor”当图腾,觉得算力越高越保险。
但卓驭用32TOPS算力就跑出城市记忆NOA,还能推送端到端NOA。
这就像一群人用小电饭锅做出了米其林粥,剩下的不是硬件限制,而是算法优化和系统协调。
骁龙8775平台的舱驾一体方案,性能等同于座舱域120% 8155和智驾域120% J6M,未来还会用骁龙8797-A做旗舰性能。
硬件不一定多,整合和优化才是门槛。
说到这里,难免带点行内自嘲。
行业里,总有人“信仰算法”,有人“信仰硬件”,还有一票人专门信仰资本的神奇力量。
每次降本,都像是在给产品写遗嘱——省下来的钱,极可能会在质量事故里找回来。
但自动驾驶行业,偏偏就靠这种边试边错的工程美学活着。
把每一份算力、每一个元件都榨得精干,不是“抠门”,而是小心翼翼地走钢丝。
毕竟用户真正在乎的是体验,不是数据表格上的那一串TOPS。
现实复杂得让人头疼。
自动驾驶行业没有标准答案,硬件和软件总是在乱斗。
卓驭的技术路线,从大疆车载双目视觉一路升级到惯导双目模组,再到广角环视镜头,三年多没改过方向。
别人都在学特斯拉传感器布局,他们却死磕自己的技术美学。
有时候坚持不是勇敢,是没得选——你得在有限资源里,把系统整合做到极致。
降本,也许是被动发生,但提前布局的背后,其实是对行业趋势的冷静洞察。
走到停车场门口,夜色里听到研发小哥聊起“OTA升级后的新功能”,语气里没有兴奋,只有一点疲惫和调侃:“明天又得测一轮,谁知道会不会又有Bug。”行业就是这样,技术进步永远夹杂着现实的琐碎和无奈。
黑色幽默大概就是:你拼命省下来的成本,最后可能换来的是一条吐槽微博和一顿加班夜宵。
工程师们在算力、算法和成本里做加法和减法,用户则在体验里做乘法和除法。
所以问题回到最开始——降本,是自动驾驶行业的救赎,还是新的陷阱?
谁来保证一颗芯片负责两份工作时,系统的安全性不会被打折?
当所有人都学会了成本控制,最后拼的又是什么?
是算法的优化,还是用户的耐心?
还是说,等到算力和成本彻底被榨干,自动驾驶就真的能像薯片一样,实现“人人可及”?
我没有答案,也不打算给出答案。
这个行业从来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不断被验证和推翻的“假设”。
也许下一个突破,不在芯片、不在算法,而在一场关于成本、体验和安全的赌博。
你会怎么下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