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没听错!2024 款轩逸 1.6L 舒适版,现在裸车价只要 5.98 万,算上购置税和保险,7 万块就能开回家!”9 月中旬,东风日产 4S 店销售的一句话,让不少打算买 A 级车的消费者停下了脚步 —— 曾经稳稳站在 “十万级” 阵营的合资热门轿车,如今竟把价格压到了 6 万以下。
这场降价潮早已不是孤例。上汽大众的朗逸新锐,裸车价直接降到 7.3 万,算下来现金优惠差不多 1.5 万,全部落地也就 8 万出头;广汽丰田的雷凌更 “狠”,全系优惠力度拉满,最高能省 4.5 万,其中 1.2L 版本的降价幅度最大;一汽丰田的卡罗拉也没掉队,全系降幅在 3.9 万到 4.1 万之间,就拿 2024 款 1.5L 先锋版来说,现在裸车才 7.5 万,比今年年初又便宜了 4000 块。就连定位稍高的 A + 级轿车也加入了 “降价大军”,东风本田第十一代思域刚在 9 月初调价,起售价 8.99 万,要是家里有旧车置换,补贴后最低只要 7.49 万,几乎摸到了 A 级车的价格区间。
其实早在一年多前,A 级车市场的价格平衡就被打破了。当时比亚迪秦 PLUS、驱逐舰 05 推出荣耀版,第一次把 A 级轿车的售价压到 8 万以下,这记 “重拳” 直接打醒了还在守着 “合资溢价” 的车企。紧接着,轩逸・经典版率先跌破 7 万,卡罗拉官降 4.3 万后起售价 7.98 万,朗逸新锐也喊出 “7.99 万一口价”,一场价格战悄然打响。可谁也没想到,才过了没多久,轩逸又把价格底线拉到了 6 万以下,合资燃油 A 级车的 “价格护城河”,正在被一点点冲垮。
比降价更让合资品牌焦虑的,是消费者的 “变心”。四年前,合资车还是 A 级市场的 “绝对主角”——2021 年轩逸一年卖了近 50 万辆,稳稳霸占销量榜首;而比亚迪秦、吉利帝豪这些自主品牌车型,还在为年销 20 万辆的目标苦苦追赶。但现在再看销量榜,今年前 8 个月,A 级轿车销量前十里,自主品牌已经占了 6 个名额,比亚迪秦 PLUS 新能源更是以超 24 万辆的销量稳居第一,比第二名轩逸多了 4 万多辆,差距还在慢慢拉大。
以前消费者买轩逸,只会拿它跟朗逸、雷凌比;现在不一样了,进店第一句话可能就是 “你们家这车,跟比亚迪秦比起来怎么样?” 甚至小鹏 MONA M03、零跑 B01 这些新上市的自主车型,也成了不少人的备选。自主品牌能 “抢” 走这么多客户,靠的不只是价格,更是产品力的全面升级。有自主品牌的研发负责人透露,现在他们做紧凑级轿车,都是按 B 级车的标准来设计 —— 动力上优先搭配新能源系统,空间上尽可能拓宽乘坐体验,从 “够用” 直接升级到 “舒适”。而且新能源车型的用车成本更低,加一次电的钱比加一箱油少一半,刚好戳中了买 A 级车的人 “看重性价比” 的核心需求。再加上自主品牌早早就布局新能源,供应链更灵活,电动智能化也做得更到位,像 8155 芯片、智能语音控车这些原本只在高端纯电车上有的配置,现在部分自主燃油车也能用上,综合实力确实比以前强了不少。
面对自主车型的 “围攻”,合资品牌也在想办法应对。除了降价,有些 A + 级车型开始靠智能化 “突围”。比如全新一代速腾 L,就搭载了高速 NOA 功能 —— 跑高速时能自动领航,进出匝道能精准判断,甚至还能根据车流自主启停;同时还把纯电车上常见的智能语音控车放到了燃油车上,配合 8155 芯片,能支持连续对话,不用反复唤醒,体验感提升了一大截。但从销量来看,效果并不算理想,目前只有轩逸、朗逸、速腾三款合资车留在今年前 8 个月 A 级车销量榜前四,曾经的 “热门选手” 卡罗拉已经掉出前三,合资品牌的优势越来越小。
更麻烦的是,A 级轿车市场本身也在 “缩水”。2020 年的时候,A 级轿车一年能卖 549.9 万辆,占整个汽车市场的 28.5%;可到了 2024 年,销量只剩 343.7 万辆,市场份额也降到 15%,五年间少卖了 206.2 万辆,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主流车企全年的销量总和。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消费需求变了 —— 现在家庭买车更倾向于 “一步到位”,入门级 A 级车的需求下滑得特别明显,很多人宁愿多花点钱买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的车型。
不过即便如此,A 级轿车市场还是国内轿车市场里的 “基本盘”。今年前 7 个月,国内轿车总销量 587.7 万辆,其中 A 级轿车占了 36%,比其他任何细分市场都高。所以车企们也不敢轻易放弃,大多选择 “两条腿” 走路 —— 一边发力新能源车型,抢占年轻消费者市场;一边也不丢燃油车业务,照顾那些对新能源还不放心的用户。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杨大勇就说过:“虽然新能源车发展得快,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新能源车 —— 比如有些地方充电不方便,有些用户习惯了燃油车的驾驶感受,未来至少还有 35% 的用户会选燃油车。” 就像长安的逸动,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不仅保留了燃油版,未来还计划推出新能源版本,就是为了覆盖更多用户需求。
现在的 A 级轿车市场,就像一个 “战场”—— 合资品牌靠降价守着燃油车的 “一亩三分地”,自主品牌靠新能源车型不断 “攻城略地”,双方在价格、配置、技术上打得难解难分。对消费者来说,这肯定是好事:选择更多了,价格更实惠了,不管是想买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能找到性价比高的车型。但对车企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 —— 怎么在萎缩的市场里找到新机会?怎么平衡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研发投入?怎么才能留住越来越 “挑剔” 的消费者?
说到底,这场围绕 A 级轿车的较量,不只是动力路线的比拼,更是车企综合实力的考验。最后谁能笑到最后,关键还是看谁能摸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谁能在技术创新上走得更快、更稳。毕竟对用户来说,不管是合资还是自主,不管是燃油还是新能源,能买到适合自己、性价比高的车,才是最重要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