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上半年销量微跌0.5%,电动车表现亮眼,成最大增长点

最近,大家可能都看到了关于宝马的新闻,说它公布了上半年的卖车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拿在手里,给人的感觉挺复杂的,就像看一个偏科生的期中考试卷,有的科目分数挺高,有的却不太理想,让人不知道是该表扬还是该批评。

咱们今天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掰开揉碎了聊聊,宝马这半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尤其是在咱们中国市场,为什么这个曾经的“豪华车标杆”好像有点跟不上趟了?

宝马上半年销量微跌0.5%,电动车表现亮眼,成最大增长点-有驾

首先,咱们把眼光放到全世界的范围来看。

今年一月到六月,宝马集团在全球总共卖出去了大约120.7万辆车。

这个数字跟去年同期一比,稍微少了一点点,少了0.5%。

说实话,这个降幅非常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全球经济都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下,能保住这个基本盘,说明宝马这块金字招牌在全球范围内还是相当硬气的。

而且,如果咱们只看四到六月这第二季度,它的销量还往上涨了0.4%,卖了62万多辆。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宝马这艘大船虽然在海上遇到了点风浪,但总体航向是稳定的,引擎也还在有力地运转,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这份成绩单里,最让宝马自己感到骄傲的,估计就是电动车这块了。

现在全世界都在搞新能源,宝马当然也不能落后。

上半年,宝马的电动车(包括纯电动的和插电混动的)一共卖了超过16万辆,比去年多了百分之十还多。

尤其是在第二季度,增长势头更猛,一下子快了将近百分之十九。

这里面,纯电动车的表现尤其亮眼,卖出去了差不多15.3万辆,销量直接翻了一倍,增长超过了100%。

这个成绩单拿出来,宝马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所有人:别以为我只会造烧油的车,现在到了电动时代,我照样是优等生。

这表明宝马的电动化转型在全球范围内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的,很多国家的消费者还是愿意为宝马的电动车买单。

然而,当我们把视线从世界地图上拉回到我们自己的国家——中国时,情况就变得有些尴尬了。

宝马上半年销量微跌0.5%,电动车表现亮眼,成最大增长点-有驾

中国市场一直是宝马的“心头肉”,是它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贡献了最多的销量和利润。

可就是在这个最重要的市场上,宝马却摔了个跟头。

上半年,宝马在中国的销量下滑了15.5%,第二季度的情况也没好转,继续下滑了13.7%。

这个数字就有点触目惊心了。

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学生总分考了班级前几名,结果一看单科成绩,最重要的语文居然不及格,完全是靠其他科目把总分拉上来的。

中国市场的这次“滑铁卢”,直接拖累了宝马全球的整体表现,要不是中国市场下滑这么多,宝马全球的销量报表可能就是一个漂亮的增长曲线了。

那么,最核心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

为什么在全球市场,尤其是在欧洲老家,宝马的电动车卖得风生水起,可一来到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竞争也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反而就有点水土不服,卖不动了呢?

这背后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牵扯到市场环境、消费观念和产品策略等方方面面。

首先,咱们得承认,宝马在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脚步确实显得有些慢了,或者说,它的“慢”是相对于中国本土品牌的“快”而言的。

以前,宝马的对手是奔驰和奥迪,大家都是百年老店,比的是品牌历史、发动机技术和机械素质,是在一个固定的赛道里比赛。

但现在,在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它的对手完全变了。

变成了蔚来、理想、小鹏这些从互联网行业杀出来的“新势力”,还有华为、小米这些本身就手握顶尖科技流量的“跨界玩家”。

这些新对手的打法完全不一样。

它们不跟你谈论什么人车合一的驾驶乐趣,也不跟你强调什么五十年不变的底盘调校。

它们直接把一块比你家平板电脑还大的屏幕塞进中控台,告诉你我的车机系统有多流畅,能装多少APP;它们把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居家元素搬进车里,告诉你我的车有多舒适;它们用一大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告诉你我的自动驾驶技术有多先进,能让你在堵车时解放双手双脚。

对于现在很多中国的年轻消费者来说,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感和舒适性,远比那些需要深度体验才能感受到的“操控感”来得更直接、更有吸引力。

宝马上半年销量微跌0.5%,电动车表现亮眼,成最大增长点-有驾

宝马的电动车,比如i3和iX3,从驾驶层面来说,依然是好车,开起来的质感还是那个熟悉的宝马味道。

但问题在于,在续航里程够不够长、充电速度够不够快、智能座舱够不够聪明这些消费者最关心的硬指标上,它们和同价位的国产新势力产品一比,确实不占优势。

这种产品力上的“代差感”,让宝马的传统优势被削弱,市场份额自然就被蚕食了。

其次,宝马的品牌光环也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去,开一辆宝马,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很多人愿意为了那个蓝天白云的车标多花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但是,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抢回一些销量,宝马采取了最直接也最无奈的办法——降价。

尤其是旗下的纯电轿车宝马i3,在很多地方的优惠幅度大得惊人,甚至被戏称为“打骨折销售”,裸车价一度下探到了二十多万。

这一招确实管用,让i3成了宝马上半年在中国唯一一款销量过万的电动车型。

但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就像一把双刃剑,短期内能救急,长期来看却是在伤害品牌。

当一辆宝马的价格和一辆国产新势力车型差不多的时候,消费者心里就会打鼓:我买的究竟是“宝马”这个牌子,还是这辆车本身?

如果一个豪华品牌总是靠降价来吸引顾客,那它在人们心中的“豪华感”和“价值感”就会大打折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上半年在中国卖得最好的宝马车,依然是3系、5系和X5这些传统的燃油车,因为在这些车型上,宝马的品牌溢价能力还在。

当然,宝马作为一家世界级的汽车巨头,自然也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它并没有坐以待毙。

它迈出了非常关键和务实的一步,那就是选择和中国的科技巨头华为进行深度合作。

这次合作,不仅仅是在车上装一个华为的系统那么简单,而是要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进行共同开发。

这个举动意义重大,它表明宝马终于愿意放下身段,正视自己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并选择与中国最顶尖的科技力量联手来补齐这块短板。

这既是宝马加速本土化的重要信号,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战略选择。

一个拥有百年造车功力的德国工匠,和一个掌握着顶尖智能科技的中国大脑,它们的结合,到底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能否打造出一款既保留了宝马纯粹驾驶乐趣,又拥有领先智能体验的全新产品,这不仅是宝马自己的课题,也是我们所有消费者都拭目以待的。

未来,宝马能否在中国市场重新找回增长的势头,关键就在于它能否在保持自己品牌独特调性的同时,快速提升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和对中国用户的理解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