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表弟去4S店挑车,销售小哥捧着平板介绍新出的“智享版“,屏幕上的“L2+

周末陪表弟去4S店挑车,销售小哥捧着平板介绍新出的“智享版”,屏幕上的“L2+辅助驾驶”“全景天幕”闪得人眼晕。表弟盯着配置单直摆手:“哥,我就想买个能塞下儿童座椅、周末回老家不颠、十万块以内的代步车。这些‘智能’功能我家那口子开车用不上,她连导航都得我帮着设。”销售小哥的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笑着说:“哥,现在年轻人都选带智驾的,您这需求太实在了。”

这话让我想起上个月陪邻居王姐看车。她刚退休,每天要接送孙子上下学,后备箱得塞下折叠车、书包和给老人带的饭盒。“销售说要推荐‘高端款’,可我打开车门一看,座椅硬得硌屁股,后排地台凸得能绊倒娃。”王姐指着自己试驾的10万级车型说,“最后选了这辆,座椅软和,后备箱能塞下所有东西,开着省油——这才叫‘适合我’。”

周末陪表弟去4S店挑车,销售小哥捧着平板介绍新出的“智享版“,屏幕上的“L2+-有驾

现在路上跑的新能源车里,像表弟、王姐这样的“实在派”占了大多数。他们可能说不清“CTP电池技术”是啥,也不知道“零百加速”有多快,但绝对门儿清:“后排能放两个安全座椅吗?”“冬天开暖风续航掉多少?”“小区门口的充电桩能用吗?”对他们来说,车不是放在展厅里的“科技玩具”,而是能装下菜篮子、书包、婴儿车的“移动小仓库”。

可最近刷到零跑某位高管的采访,话里话外总带着股“我们也能做高端”的劲儿。他说“零跑的技术储备足够冲击高端市场”,却没提零跑的用户里,90%买的都是10万级车型。这让我想起楼下开超市的李叔——他卖得最好的永远是5块钱的矿泉水、2块钱的馒头,而不是货架最上层的进口红酒。李叔常说:“咱小店要生存,得先抓住每天来买酱油的人,再想怎么吸引喝红酒的。”

汽车行业和开超市一个道理。零跑能从新能源赛道里杀出来,靠的就是精准抓住了“年轻人第一辆车”“家庭第二辆车”的需求。你看他们的车型,空间够大、配置实在、价格亲民,正好戳中了像表弟、王姐这类用户的痛点。可要是这时候分心去“冲击高端”,把原本该用来优化生产线、打磨座椅舒适度、完善售后服务的精力,拿去做“看起来高级”的配置,那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现在的新能源市场早不是“随便谁都能分杯羹”的阶段了。比亚迪海豚用“10万级C级车”的定价,把合资品牌的紧凑型车挤得没脾气;吉利几何靠“油电同价”策略,抢走了不少原本想买燃油车的用户;就连特斯拉都在悄悄调整Model 3的入门款配置,把价格往下压了又压。这些头部品牌哪个不是“两手抓”?左手做高端车型树品牌形象,右手抓中低端车型走量赚钱。

要是零跑这时候不把“低端市场”的护城河挖深,等哪天真有头部品牌带着成熟的供应链、更低的成本杀进10万级市场,零跑拿什么和人家拼?是比座椅更软一点?还是比后备箱能多塞一个登机箱?用户选车时,可不会因为你说了句“我们能做高端”就买单,他们只会用钱包投票——哪个车更实用、更省心、更符合自己的需求,钱就花在哪个车上。

上个月表弟终于提了车,是辆10万级的国产SUV。上周末他发消息说:“哥,我媳妇坐后排说‘这地台平的,娃再闹也不会磕着’;我爸周末开车回乡下,说‘这油车油耗都没它高’;最绝的是,上次下雨我忘关车窗,下车锁门时居然自动升窗了——这功能我之前都不知道,用着倒挺方便。”

你看,用户要的从来不是“听起来高端”的噱头,而是藏在细节里的“刚好合适”。对企业来说,与其让高管在镜头前说“我们有技术、能高端”,不如把心思放在用户试驾时会摸一把的座椅皮质上,放在充电时不用等的充电桩网络上,放在售后打电话时能马上解决的故障问题上。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讲”的。能把用户的“实在需求”解决到位,比说一百句“我们能高端”都管用。就像咱老百姓过日子,与其想着“怎么让别人看得起”,不如先把“眼前的日子过踏实”——对企业来说,这才是最实在的生存之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