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在英国销量暴增235%,自主品牌展现强劲韧性,海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的新亮点
这几天我一直盯着英国的新车市场,数据真是厉害。一组数字让我一开始就觉得不可思议:9月份自主品牌在英国卖了40729辆车,比去年同期暴增了235%。你没看错,是暴增,感觉像是火箭升空一样,不过你得看清楚,是以去年为基准的同比。
我记得去年本土自主品牌在英国的表现其实也不错,但没想到今年能猛涨到这个份儿上。整个前三季度自主品牌在英的销量达到了142684辆,增幅接近91%。这数字一摆,跟去年比,增长了将近一倍,体感还说不上来,但听着就够震的。
这当然和英国产车的市场变化有关。英国新车注册量9月达到了312891辆,增速13.7%,是十年来最强劲的月份之一。SMMT还强调,今年纯电动车的占比超过了50%,这种转变无疑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土壤。
你问我怎么想到这个疯狂的趋势,看了英国产车的细节后,我觉得是几个原因叠加:一是中国品牌的技术逐步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合资品牌,尤其在电动车和混动车型上;二是价格更亲民,配置也逐步合理——-性价比其实还是最直接的竞争力。比如奇瑞的Jaecoo 7,去年刚上线,瞄准了高端市场,带燃油和混动版本,结果反响还不错。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奇瑞在英国市场的表现,特别是奇瑞海外品牌Jaecoo,销量一直稳步攀升。奇瑞方面说,英市场偏好混动车型,特别是混合动力的需求增长特别快。比亚迪的表现更是惊人,9月在英销量达到了11271辆,同比增长880%。这数字让我怀疑是不是打了加速药。
比亚迪除了电池技术牛,还忙着出圈——出口鸿蒙智驾,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口到英;未来这个市场能不能成为更主要的出口战场其实挺难猜的。就算没有,谁都看得出来,好车哪里都被认可。你觉得呢?是不是其实技术和品质才是硬道理,国内车能买回家能用,海外市场自然就看得上眼。
国内不少人一直嫌麻烦,觉得干嘛非得去国外抢市场,不如把国内做好就行了。也有一些恨国党,觉得英国人不懂车,但我觉得真不一定,英国人的日常用车需求其实挺多样,要不然,英买车的销量怎么会跟中国品牌的走红挂钩?这些天我听到修理工说你们中国车价格低,配置还挺丰富,就是油耗偏高,让我顿时觉得,他还真就喜欢你这便宜+高配置的组合。
我在整理这些数字的时候,还思考是否中国汽车能不能复制成功?或者还得问问自己:我们什么时候能像丰田一样,做到国内用车不愁,出口还能有亮色?而且,自主品牌走出去,真的能打通全产业链,除了整车的出海,还有零部件的一起奔放。比如吉利和长城在海外布局的零配件工厂,效果已经逐步显现。
这也让我想到,很多人还在犹豫,甚至有人说没必要把精力都放在海外,只要把国内市场运营好就行。但我猜,未来的趋势一定是内外兼修。这或许得看鸿蒙智驾会不会早日实现出口?比如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到特别版的智能驾驶出口包裹,给海外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而奇瑞、比亚迪……这些品牌的表现让我觉得,‘技术差距’在缩小,甚至追平一些国际品牌的步伐都提速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下一步想探讨的是技术积累的秘密)。难免也有担心:这种增长是不是泡沫?比如说,销量瞬间增长,售后能不能跟得上?这点我比较怀疑。
另外一个角度:汽车保值率到底怎么样?假设百公里成本我算了个粗略值,大约在0.5到0.8元人民币/公里(体感估算),但海外市场更看重的是品牌溢价和二手保值率。中国品牌能不能打入二手市场?这个悬念还得时间验证。
啊,说到这里,真的有点谢天谢地:这些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作为修理工说,其实中国车越来越成熟,维修的技术难度都降低了,配件也更丰富。这话让我有点吃惊——或许,真到品质稳定的那一天,海外市场的偏爱才会成为常态。
你觉得未来中国车出口还会有哪些新玩法出现?或者,市场会不会出现奇瑞完胜全球的局面?真不知道,但我相信,有时候只要技术跟得上,加上点地道的耐心。车言车语,听着还是挺有趣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