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只要您稍微关心一下汽车市场,肯定会被各种“跳楼价”、“骨折价”的消息刷屏。
特别是七月份以来,SUV市场的降价潮可以说是一浪高过一浪,场面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
豪华品牌带头,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过去高高在上的品牌,现在很多车型的价格都快要打对折了。
这不禁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这是不是意味着咱们老百姓随便都能买豪车的时代终于来了?
可奇怪的是,4S店里看车的人虽然挤满了,但真正掏钱下单的却没几个。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场看似全民狂欢的购车盛宴,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真相?
咱们先来看看这波降价到底有多猛。
就拿奔驰的入门级SUV——GLA来说,根据懂车帝平台的数据,这车近期的优惠幅度直接冲到了百分之五十,优惠的钱超过了十六万。
这是什么概念?
等于说过去买一辆车的钱,现在差不多能买两辆了。
4S店的销售人员自己都说,现在买GLA能比以前省下二十多万,但即便便宜了这么多,他们心里还是没底,发愁车子卖不出去。
不只是入门车型,奔驰的电动旗舰EQS SUV,一口气降了四十二万,这降下来的钱都够再买一辆很不错的合资车了。
宝马那边也不含糊,纯电动的iX3优惠力度超过十一万,而燃油版的X1和X3,有销售人员为了清库存,甚至喊出了接近四十万的惊人优惠,虽然这里面可能包含了很多附加条件,但也足以说明他们仓库里的车已经多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
豪华品牌都这么拼了,底下的合资品牌自然也得跟着卷。
其中,韩系车可以说是最惨的。
像北京现代的途胜L和起亚的狮铂拓界,价格直接砍掉了四成,几乎是打骨折在卖,可即便这样,展厅里依旧是冷冷清清,没什么人真正感兴趣。
在上海的一些经销商就坦言,韩国车现在在国内市场是越来越难做了,消费者要么看中了咱们国产品牌的高配置和新技术,要么就直接加点钱去买更有品牌号召力的德系或者日系主流车,韩系车夹在中间,地位非常尴尬。
相比之下,本田ZR-V致在、丰田锋兰达这些日系车,降价两三万块钱,已经算是市场里的常规操作,掀不起太大的波澜了。
就连咱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国产品牌,也在这场风暴中无法幸免。
常年霸占销量榜前列的“国民神车”哈弗H6,这次也降了四万块。
长安CS75和荣威RX5这些老牌劲旅,降价幅度也接近三成。
不过,国产品牌内部也出现了分化。
比如比亚迪的宋Pro DM-i,虽然也降了三万,但因为它的插电混动技术非常成熟,能上绿牌,解决了很多人对纯电车的续航焦虑,所以产品本身就很有竞争力,不愁卖。
而像长安X5 PLUS这样的新车,小降两万五,更像是在试探市场的反应。
看到这里,问题就来了。
价格都降到这个份上了,可以说是近些年都难得一见的“大放血”,为什么大家还是光看不买呢?
其实,这背后是咱们老百姓的消费心理和市场大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一个最普遍的心理就是“买涨不买跌”。
你想想,今天这辆车降了五万,你觉得很划算,结果刚提车回家,下个星期它又降了两万,你心里能不添堵吗?
这就跟买股票一个道理,没人愿意去接一个正在下跌的盘。
所以,绝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再等等看”,总觉得后面可能还有更低的价格,这种普遍的观望情绪,直接导致了4S店里“人多单少”的尴尬局面。
大家都在等一个价格的“底”,但谁也不知道这个底到底在哪里。
其次,现在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和精明了。
以前很多人买车,可能就是冲着一个牌子去,觉得开出去有面子。
但现在,大家会算一笔更全面的账。
就拿打折的奔驰GLA来说,车价是便宜了,可它后续的保养费、维修费、保险费,那可还是实打实的奔驰标准。
随便换个零件的钱,可能都够一辆国产车做好几次保养了。
特别是那些大幅降价的电动车,更是让人犹豫。
原文里提到,一辆电动车开上两年,价值就可能跌掉四成,贬值速度快得惊人。
你花几十万买回来的车,不仅要天天担心续航够不够用,充电方不方便,卖二手车的时候价格更是让人心疼。
这笔账一算,很多人自然就冷静下来了。
大家开始真正思考,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一个昂贵的车标,还是一个实实在在好用、省心、划算的代步工具。
再者,这场价格战也暴露了汽车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紧张的关系。
厂家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给经销商下达的销售任务一点没减。
车源源不断地运到仓库里,卖不出去就成了积压的库存,每天都在亏钱。
经销商被逼得没办法,只能不断降价,哪怕是亏本也要卖,目的就是为了赶紧回笼资金,维持店面的运营。
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送保养、送保险的活动,其实更多的是经销商一种无奈的自救行为。
消费者也看明白了这一点,知道你这是库存压力太大在清仓,所以讨价还价的底气也更足了。
这场看似混乱的价格战,其实也是一次对整个汽车市场的大洗牌。
它正在无情地挤掉过去那些合资品牌过高的品牌溢价泡沫,逼着所有的车企都必须回归到产品本身,用技术和实力说话。
那些技术更新慢、产品力不足的品牌,在这轮竞争中就显得格外吃力。
而咱们的中国品牌,恰恰是在这次洗牌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当一些合资品牌还在为怎么处理库存发愁时,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已经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牢牢地抓住了市场的主动权。
这说明,靠品牌光环“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未来的汽车市场,一定是属于那些真正懂技术、懂用户、能拿出好产品的企业。
所以,所谓的“全民购车时代”的假象,并不是说大家买不起车了,而是说大家不再盲目了,市场正在回归理性,一个由技术实力决定胜负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