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美汽车质量榜:国产车与老牌差距藏在哪
每年一到J.D. Power那份榜单出炉,微信群里总有人先问一句:“咱们国产这回上没上?”今年答案还是一样——没有。说实话,这事儿在汽修店门口蹲着聊天时也常被提起,老刘总爱用他那句,“榜单归榜单,你真开过才知道。”
雷克萨斯又是第一。这品牌这些年就像隔壁小区那个从不炫耀的学霸,不声不响把分数刷得死死的。身边有个亲戚买了台十年前的ES,说除了定期换油水、轮胎都还原装,一点没折腾过。他家娃都小学毕业了,那车座椅缝里还能翻出当年的奶片渣。
别克第二,在北美地头蛇身份稳得很。有次我路过修理厂,看见师傅拆一辆老君越底盘,底下螺丝锈迹斑斑但还结实得很。师傅叼着烟说:“你看这三大件,扎实。”当然国内卖的不完全一样,但骨子里的东西多少能感受到。
马自达第三,有点意思。我群里一个老司机前阵子刚淘了一台二手阿特兹,说开起来比啥智能驾驶更带劲,“方向一打就来,不拖泥带水”。他吐槽新车花活太多,其实就想要个耐造、省心的小钢炮。
日系还是占了前三里的俩,加上丰田第四。不过丰田今年分数掉了一些,据说内饰和那些屏幕升级慢,被人嫌保守。其实我舅家的卡罗拉用了快七年,中控面板连指纹都抠不掉,可就是耐用,从来没听他说哪坏了。
第五名往后是凯迪拉克、雪佛兰、GMC,还有保时捷、宝马和MINI。这些牌子有豪华范儿,也有性能派。有趣的是凯迪拉克和宝马堆配置也不少,但质量照样稳住,没有因为玩花样而“翻船”。之前听销售顺嘴提起,现在很多新款宝马座椅加热通风都有防夹功能,不过实际用下来,好多人觉得还不如早年的机械按键省心。
再聊回国产车,为啥进不了这个榜?其实道理挺简单,人家评的是北美市场的新车质量,大部分国产品牌根本还没在那扎根,就算去了也是刚开始摸索阶段。所以你朋友圈看到那些海外测评,大多数都是极少量试水,并不能代表主流表现。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暴露问题。在国内咱们宣传智能化多牛X,可到了国外拼基础功夫的时候,总感觉差那么口气。最近邻居买的新势力电动车,用两个月方向盘偶尔歪一点,还以为自己撞马路牙子了,一查售后才发现转向机小毛病。“早知道选个皮实点的,”他念叨半天,“谁成想光看屏幕大不中用。”
外观内饰这些确实赶超不少合资品牌,尤其灯光秀啊、大彩电中控。但五六年以后会不会松垮变形?这没人敢拍胸脯保证。我爸单位同事去年换了一辆热门新能源SUV,本来图省油省钱,现在天天抱怨APP远程解锁经常失灵,每次下雨玻璃升降卡顿,他去4S店排队维修,比以前养合资轿车麻烦多了。“科技再先进,小毛病闹心,”这是他们喝茶时最常挂嘴边的话题之一。
老司机经常讲一句土话:好不好不是跑一年两年,是五六年以上零件糙细见真章。我表弟大学毕业头几年攒钱买的一台自主紧凑型轿跑,当初上市宣传动力强劲+全景天窗+语音助手。他前几个月私信我,说副驾空调出风口已经晃动得厉害,每次颠簸吱呀作响;导航系统更新慢到怀疑人生,有时候倒退三条街位置才反应过来。“以后选靠谱的吧,再便宜配置高顶屁用。”
所以现在挑车,我更愿意盯住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比如密封条有没有偷工减料、中控按钮是不是容易掉漆、电池包温度控制靠不靠谱……毕竟冷门配置耍帅半年,新鲜劲过去之后剩下只有每天上下班堵在环线上的无奈。如果你家附近修理厂约保养排队特别久,多半售后体系还有待加强——这一块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经验值,不是一夜之间补齐的短板。有时候师傅闲聊,还能爆几个八卦,比如某品牌去年批量召回就是因为线路布置偷懒引发短路事故,这种新闻一般只在圈里传,很少公开报道出来罢了。
至于排行榜第三名马自达,其实它最大的优点并不是科技炫技,而是每一个机械连接做工踏踏实实。不靠什么大彩电,也不用喊新能源加持,就是稳定性好。不信可以去问问出租司机,他们对这种皮薄骨硬但故障率低的小日本印象深刻——“开十万公里最多换刹车片”。
最后扯远一点,上周跟旧货市场老板唠嗑,他收了一辆12年前进口豪华SUV准备翻新转手。他直言现在很多自主高配车型即使三四岁二手价跳水厉害,但真要收还是谨慎,因为怕碰到电子系统返修率高或者零部件断供难搞的问题。而像那些经典德系、美系甚至部分日系老爷们,只要发动机变速箱核心结构健康,都敢接手整备。“时间沉淀出来底气”,他说完递给我颗瓜子壳笑呵呵地补充一句,“广告吹破天,不如铁皮厚道。”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