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只要一聊起新能源汽车,大家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大概率都是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像是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要不就是美国的特斯拉。
这也很正常,毕竟满大街跑的电动车,十辆里有八九辆都是这些牌子。
那些曾经在中国汽车市场呼风唤雨的合资品牌,尤其是一向以技术稳健著称的日系车企,在新能源这个新赛道上,动作总是显得慢了半拍。
他们虽然也推出了些电动车,但总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没能在市场上掀起什么大浪,甚至一度被大家调侃为“电动爹”,意思是买回来伺候着还嫌不够省心。
不过,就在最近这半年多,情况好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丰田、日产这些老牌劲旅,似乎突然间睡醒了,他们推出的几款新车,比如丰田的bZ4X和日产的艾睿雅,销量数字开始好看起来了,马自达也联合长安推出了EZ-6,关注度也不低。
于是,网络上开始出现一种声音,说日系车在新能源领域要开始“反击”了。
这事儿就挺让人好奇的,难道这些昔日的燃油车巨头,真的在一夜之间打通了任督二脉,准备跟咱们的国产品牌真刀真枪地干一场了吗?
还是说,这所谓的“销量新高”背后,其实另有文章?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看看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这些日系电动车为什么突然能卖动了。
其实答案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有点简单粗暴,那就是降价,而且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闹地降,是那种近乎“骨折”式的、不计成本的大降价。
咱们就拿日产的艾睿雅来说吧,这台车刚上市的时候,定位可不低,瞄准的是中高端市场,价格直逼三十万元,摆明了是想跟特斯拉Model Y掰掰手腕。
结果呢?
市场根本不买账,销量最惨淡的时候,一个月全国都卖不出去几百台。
日产一看这架势,再这么端着,估计连研发成本都收不回来了。
于是,心一横,直接把价格拦腰砍断。
现在在很多地方,这台车不算各种补贴,裸车价已经降到了十五万左右。
您想啊,一台合资品牌的中型纯电SUV,续航里程超过五百公里,用料和做工也保持了日产一贯的水准,卖这个价钱,很多原本不考虑它的消费者,一下子就觉得“真香”了。
丰田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它的首款纯电平台车型bZ4X,刚出来的时候也是信心满满,定价在二十万往上。
结果同样是叫好不叫座。
后来丰田也想通了,开始大幅度降价促销,现在这台车的起售价在很多地区已经下探到了十二三万的水平。
这个价格是什么概念?
它比同品牌的紧凑型燃油SUV威兰达还要便宜,甚至跟自家的卡罗拉价格都差不多了。
用买一台紧凑型燃油车的钱,能买到一台空间更大、挂着丰田标的纯电SUV,这笔账算下来,吸引力自然就大大增加了。
所以说,所谓的“销量齐创新高”,背后其实是“价格齐创新低”,是用牺牲巨大利润换来的市场份额。
这更像是一种被市场逼到墙角后的无奈自救,而不是一场主动发起的、充满信心的反击。
它们终于明白了一个咱们中国市场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动的价格。
除了价格这个最直接的因素,我们还能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变化,那就是这些日系新能源车,从里到外都变得越来越“不像”传统的日系车了,反而越来越像咱们的国产车。
您要是坐进以前的丰田或者日产车里,那中控台肯定是密密麻麻的实体按键,屏幕小得可怜,车机系统用起来更是能急死人。
但现在您再去看艾睿雅或者bZ4X的内饰,会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中控台变得非常简洁,实体按键能省就省,取而代之的是一块硕大的中控触摸屏,车内的用料也讲究起来了,到处都是软性材质和皮革包裹,再配上一些浅色的内饰搭配,营造出一种很有科技感和温馨感的氛围。
说句实在话,如果把方向盘上的车标给遮住,很多人第一眼看过去,很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台国产新势力品牌的车。
这说明,日系车企在产品设计上,已经开始全面向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和使用习惯靠拢,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抄作业”了。
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是马自达。
马自达一直以自己独特的“人马合一”驾驶理念和执着于自然吸气发动机而闻名,但在电动化时代,这种执着显然是行不通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马自达EZ-6这款车。
很多人一看,觉得马自达总算开窍了,但这台车背后其实是咱们中国技术的功劳。
它的整个平台和核心的三电系统,包括增程式混合动力技术,都来自于长安的深蓝SL03。
说白了,就是马自达借用了咱们国产车的“骨架”和“心脏”,然后自己设计了一个漂亮的外壳。
这种合作模式,一方面说明了这些老牌车企在新能源核心技术上已经落后,不得不寻求外部帮助;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省下了一大笔研发费用,直接“拿来主义”,才让它的定价能更有竞争力。
这哪里是日系车的反击,这分明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实力的一次成功“反向输出”。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日系品牌的全部。
它们在中国市场深耕了几十年,还是有一些家底的。
这个家底就是它们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口碑。
对于很多上了点年纪,或者思想相对保守的消费者来说,“丰田车开不坏”、“日产移动大沙发”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他们买车,除了看性能、看配置,更看重一份长久的安心和可靠。
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新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但倒下的速度也很快。
今天买的车,过个三五年,万一厂家不在了,那后续的维修保养、配件供应怎么办?
这确实是很多人心里的一大顾虑。
相比之下,丰田、日产这样的全球性大企业,家大业大,稳定性自然要高得多。
哪怕是十几年前停产的老款车型,现在想找个原厂配件也相对容易。
这种品牌信誉和完善的售后体系,在关键时刻,确实能够成为说服一部分消费者掏钱的理由。
综合来看,日系车企近期在新能源市场的一系列动作和取得的所谓“成绩”,更像是一场被动的、适应性的调整,而非一场主动的、颠覆性的反攻。
它们放下了一贯高傲的身段,开始学习并运用咱们中国市场的“玩法”:用极具杀伤力的价格来吸引眼球,用贴近中国消费者喜好的设计来包装产品,甚至直接采用中国品牌的核心技术来弥补自身的短板。
这些做法确实能帮助它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暂时稳住脚跟,不至于被市场彻底淘汰。
但这更像是在“补课”,补上过去几年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落下的功课。
它们学会了如何造出一台“看起来”很符合当下潮流的电动车,但在智能座舱的交互体验、智能驾驶的先进程度这些真正体现未来汽车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层面,与我们国内的头部品牌相比,差距依然是肉眼可见的。
所以,与其说是日系车吹响了反击号角,不如说,是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最活跃的新能源市场,正在用自己的规则和力量,去改变和塑造这些曾经的国际巨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