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大佬互撕,13亿人买单的国产车口碑,正在被“嘴仗”碾碎

车圈大佬互撕,13亿人买单的国产车口碑,正在被“嘴仗”碾碎-有驾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的空调冷气十足,却压不住2025中国汽车重庆论坛现场的火药味。当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攥着话筒,掷地有声地吐出“行业里有些人,真是又蠢又坏”时,台下的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24小时后,杨学良站在同一个舞台,字字诛心地回怼“贼喊捉贼”,并重提两年前长城举报比亚迪排放不达标事件,瞬间将这场“反内卷”论坛变成了两大巨头的公开对决。

台下的媒体记者们疯狂按动快门,直播间的弹幕刷成了瀑布:“这哪是行业论坛,分明是扫地僧大战张三丰!”“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啊!”可没人预料到,这场车企大佬的“嘴仗”,会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让本就深陷质量争议的国产车口碑,坠入更深的泥潭。当消费者看着比亚迪车主因“半月降2万”维权,长安车主吐槽车机3年不更新,奇瑞车主为变速箱顿挫反复报修时,大佬们的相互攻讦,不过是给早已动摇的信任,又补上了致命一刀。

一、风云起:从“反内卷”到“互撕局”,大佬们的体面碎了一地

2025年6月6日,重庆论坛的初衷本是“抱团取暖”。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开篇就呼吁行业坚守质量安全,避免陷入单纯低价竞争的死循环。北京奔驰总裁段建军用“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比喻竞争,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更是直言不讳:“过度夸大宣传、价格混乱、资本盲目涌入,正在搞垮这个行业。”

彼时的台下,李云飞和杨学良还能维持表面的平和。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扫地僧”,比亚迪手握销量桂冠,李云飞本应是行业标杆的代言人;而吉利作为民营车企的“张三丰”,杨学良背后是李书福深耕多年的产业根基,本该是理性竞争的倡导者。没人想到,这场呼吁“团结”的论坛,会成为两人撕破脸的导火索。

李云飞的发言起初还算克制,直到谈及技术宣传乱象,他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我们推出兆瓦闪充技术,是真金白银投入研发,真正落地惠及用户。可有些友商呢?跟风喊口号,技术沦为‘期货’,发布会不拉踩别人就不自在!”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声音陡然提高,“这种追求流量、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不是又蠢又坏是什么?”

车圈大佬互撕,13亿人买单的国产车口碑,正在被“嘴仗”碾碎-有驾

话音刚落,现场一片哗然。所有人都清楚,“又蠢又坏”四个字直指行业乱象,却也精准地戳到了某些车企的痛处。直播间里,网友们开始疯狂猜测“被内涵的友商是谁”,吉利、长城、小鹏等品牌的粉丝瞬间炸了锅,评论区变成了骂战现场。

杨学良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6月7日,他上台后的第一句话就充满挑衅:“昨天有人说行业里有‘又蠢又坏’的人,我倒想问问,是真的有人作恶,还是有人贼喊捉贼?”他话锋一转,直接重提两年前的旧案:“长城举报比亚迪使用常压油箱涉嫌排放不达标,这么大的事最后不了了之,行业自律何在?我们吉利拆车后得出的结论,和长城完全一致!”

这番话像是一颗炸弹,瞬间点燃了全场。杨学良越说越激动,指责某些企业一边喊着“反内卷”,一边搞“阴阳拉踩”,去年抛“牌桌论”,今年喊“拉踩论”,本质上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甚至引用李书福的话,隐晦批评“有些企业的竞争方式令人难以启齿”,并宣布吉利将不再新建工厂,要做“真正的马拉松选手”,暗讽对手急功近利。

这场“双雄对决”迅速霸占了各大汽车媒体的头条,#比亚迪吉利高管互撕# #又蠢又坏VS贼喊捉贼# 等话题接连冲上热搜。网友们看得津津有味,戏称“车圈比娱乐圈还精彩”,可在这热闹背后,一股不安的情绪正在蔓延——当头部车企的高管们忙着相互攻讦,谁来关心消费者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用户痛:大佬们的“嘴仗”,填不满车主的“维权单”

就在李云飞和杨学良为“谁更正直”争论不休时,比亚迪海豹DM-i车主陈先生正拿着购车合同,在4S店门口苦苦维权。“我5月15号提的车,花了21万,结果6月1号新款就上市了,配置多了全景天窗、座椅通风,价格还便宜2万!”陈先生的声音里满是愤怒和无助,“这才半个月,我的车就成了‘绝版’,二手车残值直接缩水5万多,这不是明晃晃地割韭菜吗?”

陈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2025年“315”汽车投诉榜单显示,比亚迪因“新车迭代快+降价促销”被投诉22283宗,占新能源汽车投诉总量的55.7%。无数车主在车质网、易车等平台留言,痛斥“购车半月成绝版,残值缩水25%”,可比亚迪的官方回应始终是“市场行为,不予补偿”。

当陈先生看到李云飞在论坛上高喊“对消费者负责”时,只觉得无比讽刺。“他们忙着和其他车企互撕,哪有时间管我们这些老车主的死活?”陈先生说,他多次联系比亚迪官方客服,得到的只有敷衍,“客服让我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可谁来理解我的损失?2万多块钱,是我大半年的工资!”

车圈大佬互撕,13亿人买单的国产车口碑,正在被“嘴仗”碾碎-有驾

和陈先生一样陷入困境的,还有长安CS75 PLUS车主李先生。2021年,他花18万买了这款车,当时销售承诺“车机系统终身免费升级”,可如今三年过去了,导航地图还是2021年的版本,红绿灯读秒功能形同虚设,系统卡顿、黑屏更是家常便饭。“我多次联系4S店,他们说厂家资源都倾斜给新款车型了,老车不支持升级。”李先生无奈地说,“这就是长安所谓的‘对用户负责’?分明是弃养旧车!”

长安汽车的智能化转型,早已陷入“塌方式溃败”。车质网数据显示,长安CS75 PLUS、UNI-K等车型的车机系统投诉量居高不下,车主们吐槽“导航堪比摆设”“系统卡顿致操作失灵”。更严重的是变速箱问题,UNI-T车主王女士反映,高速行驶时变速箱频繁顿挫,曾多次险些引发追尾事故,“4S店修了三次都没修好,说这是‘正常现象’,让我开车慢点”。

而奇瑞车主张先生的遭遇,更是让人心寒。他2023年买的瑞虎8 PRO新能源,提车不到半年就出现变速箱异响、故障灯亮的问题,“低速换挡的时候,声音像拖拉机一样,震得整个车厢都在抖”。张先生先后三次自费维修,花费近2万元,可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过保后4S店直接拒赔,说我开车习惯不好。”张先生气愤地说,“奇瑞的品控这么差,高管们不想着怎么解决问题,反而跟着凑大佬互撕的热闹,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2025年2月,全国汽车投诉量达39985宗,同比激增160%,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1/3。比亚迪的迭代纠纷、长安的车机弃养、奇瑞的变速箱顽疾、吉利的仪表故障,这些实实在在的质量问题,让无数车主苦不堪言。可当消费者们试图通过投诉、维权寻求解决方案时,得到的往往是厂商的敷衍和推诿,而车企的高管们,却忙着在论坛上唇枪舌剑,争夺“道德高地”。

“我们不在乎大佬们谁对谁错,我们只在乎自己的车能不能修好,损失能不能得到补偿。”一位吉利星愿车主的话,道出了无数消费者的心声。他2024年12月下的定金,约定2025年3月交车,可直到6月,他还没提到车,4S店既不退定金,也不给出明确交车时间。“吉利高管说要做‘马拉松选手’,可连最基本的交付承诺都做不到,这马拉松跑得也太没诚意了。”

三、行业乱:价格战+技术冒进,口碑崩塌早已埋下伏笔

车企大佬们的“互撕”,看似是个人矛盾的爆发,实则是中国汽车行业长期“内卷”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自主品牌纷纷加大投入,试图抢占市场份额。可在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车企陷入了“低价竞争+技术冒进”的怪圈,为口碑崩塌埋下了隐患。

价格战的硝烟,早已弥漫整个车市。为了冲销量,车企们纷纷降价促销,比亚迪宋PLUS DM-i从15万降至12万,吉利星越L优惠幅度达3万,长安深蓝S07上市即降价2万。短期来看,价格战确实能拉动销量,可长期来看,这种策略不仅透支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更伤害了老车主的利益。

车圈大佬互撕,13亿人买单的国产车口碑,正在被“嘴仗”碾碎-有驾

“我2024年买的宋PLUS DM-i,花了14.98万,结果2025年就降价到11.98万,还增加了不少配置。”老车主赵女士说,她现在开车出门都觉得“亏得慌”,“以后谁还敢买国产车?今天买明天降,我们的信任就这么不值钱吗?”

价格战的背后,是技术研发的“急功近利”。为了抢占“智能化”“新能源”的风口,很多车企压缩研发周期,盲目堆砌配置,导致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被车主吐槽“算法保守,导航频繁出错”,L2级功能形同虚设;小鹏P7因OTA升级导致动力受限,车主抱怨“超车前还得算电量”;零跑C11的充电功率、续航里程与宣传严重不符,车机黑屏、无法启动成为常见故障。

“现在的国产车,宣传得一个比一个厉害,什么‘百公里加速3.9秒’‘续航1000公里’‘全自动驾驶’,可实际使用起来,全是坑。”汽车行业分析师王鹏表示,“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过度夸大产品性能,把概念当现实,把期货当现货,等消费者买了车才发现,所谓的‘黑科技’根本不好用,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服务体系的滞后,更是让车主们的不满雪上加霜。2024年,汽车服务类投诉同比上涨33.3%,交车延迟、OTA升级跳票、售后乱收费等问题成为重灾区。自主品牌的服务满意度仅3分(满分5分),很多三四线城市的维修网点少,配件等待周期长,车主维权难上加难。

哪吒汽车的车主刘先生就遭遇了“维权无门”的困境。他2024年买的哪吒S,提车不到一年,直营门店就关门大吉,“现在车子出了故障,找不到地方修,配件也买不到,保险公司甚至拒绝续保”。刘先生说,他多次联系哪吒汽车官方,可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当初买车时说的‘终身质保’‘全国联保’,现在全成了空话”。

更让人寒心的是,当车主们遇到问题时,车企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推卸责任。奇瑞车主张先生的变速箱问题,4S店以“过保”拒赔;长安车主李先生的车机升级诉求,被厂商以“资源倾斜新款”拒绝;比亚迪车主陈先生的降价维权,得到的回应是“市场行为,不予补偿”。

“我们花真金白银买了车,却成了车企‘试错的小白鼠’。”一位车主的吐槽,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当车企们忙着在论坛上相互指责,忙着用华丽的辞藻包装产品,忙着用价格战抢占市场时,他们似乎忘记了,汽车行业的根基,永远是产品质量和用户信任。

四、口碑崩:“双雄互撕”成导火索,信任危机蔓延全行业

李云飞和杨学良的“嘴仗”,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消费者对国产车的信任危机。在此之前,虽然国产车的质量问题频发,但很多消费者依然抱着“支持国货”的心态,选择相信自主品牌能够改进。可当头部车企的高管们忙着相互攻讦,暴露出自私、狭隘的一面时,消费者们的最后一丝信任,也彻底崩塌了。

“连行业大佬都忙着内斗,而不是想着怎么提升产品质量、解决用户问题,这样的国产车,怎么能让人放心?”准备买车的消费者林女士说,她原本打算在比亚迪宋PLUS DM-i和吉利星越L之间做选择,可看到高管互撕的新闻后,她果断放弃了国产车,“我不想花几十万买个‘麻烦’,更不想成为车企内斗的牺牲品”。

林女士的选择并非个例。某汽车销售平台的数据显示,重庆论坛后的一个月,比亚迪、吉利的到店咨询量分别下降了32%和28%,成交量更是暴跌40%。与此同时,丰田、本田、大众等合资品牌的咨询量和成交量却逆势上涨,很多消费者表示“宁愿多花点钱,买个省心的合资车”。

更严重的是,这场信任危机正在向整个自主品牌蔓延。不仅仅是比亚迪和吉利,长安、奇瑞、小鹏、哪吒等品牌的口碑都受到了波及。很多消费者在购车时,会下意识地认为“国产车都一样,质量差、服务烂、只会内斗”,这种刻板印象让很多用心做产品的自主品牌也深受其害。

广汽埃安的一位销售顾问无奈地说:“我们的车质量其实不错,投诉量也很低,但最近很多客户来看车,第一句话就问‘你们会不会也像比亚迪和吉利那样内斗?会不会降价割韭菜?’”他表示,虽然自己一再向客户解释,但很多人还是选择了放弃,“客户的信任一旦没了,就很难再建立起来”。

二手车市场的表现,更是直观地反映了国产车的口碑崩塌。2025年上半年,自主品牌的二手车保值率同比下降了15%-20%,比亚迪海豹系列的三年保值率从原来的65%降至45%,吉利星越L的三年保值率从62%降至40%。“现在国产车根本卖不上价,就算是只开了一年的准新车,也得比新车便宜30%以上才能卖出去。”二手车商王先生说,“很多买家看到是国产车,直接就扭头走了,生怕砸在手里。”

口碑的崩塌,还影响到了国产车的海外市场。近年来,自主品牌纷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品牌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随着国内口碑的恶化,海外消费者也开始对国产车产生质疑。2025年第二季度,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同比下降了25%,吉利在东南亚的销量也下滑了18%。

“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本就比较薄弱,现在国内出现这样的负面新闻,很容易让他们对国产车的质量和信誉产生怀疑。”汽车行业专家张教授表示,“车企高管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企业自身,更代表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形象。他们的互撕,不仅摧毁了自己的口碑,也给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抹了黑。”

更让人担忧的是,口碑的重建远比摧毁难得多。汽车行业是一个注重品牌积累和用户信任的行业,一款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修复;而一次严重的信任危机,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化解。“现在国产车的口碑已经跌到了谷底,想要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需要所有自主品牌共同努力,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继续内斗。”张教授说。

五、争议声:是“行业自省”还是“流量炒作”?大佬互撕背后的真相

这场“双雄互撕”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网友们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方认为,李云飞和杨学良的争论,本质上是行业内部的“自省”,能够揭露行业乱象,促进良性竞争;另一方则认为,这不过是车企高管的“流量炒作”,目的是为了吸引眼球,转移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关注。

支持“行业自省”的网友认为,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的“内卷”确实太严重了,价格战、夸大宣传、恶意竞争等乱象层出不穷,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李云飞和杨学良的互撕,让这些乱象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能够倒逼行业进行反思和改进。

“如果不是这次互撕,很多消费者可能还不知道车企的‘套路’有多深。”网友“汽车爱好者”表示,“价格战看似惠及消费者,实则是‘割韭菜’;夸大宣传看似吸引人,实则是‘画大饼’;恶意竞争看似打击对手,实则是‘两败俱伤’。希望这次互撕能让车企们清醒过来,把精力放在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上。”

而反对者则认为,李云飞和杨学良的争论,根本不是为了“行业自省”,而是为了“流量炒作”。作为头部车企的高管,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互撕会损害行业口碑,可他们依然选择这么做,本质上是为了吸引眼球,转移消费者对自身产品质量问题的关注。

“比亚迪的降价纠纷、吉利的品控问题,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网友“理性购车”表示,“李云飞和杨学良忙着互撕,就是为了让消费者忘记这些问题,把注意力放在‘谁更正直’的争论上。这种转移焦点的手段,实在是太低级了。”

还有网友认为,这场互撕背后,可能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商业利益纠葛。“比亚迪和吉利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双方在销量、技术、市场份额等方面存在激烈的竞争。”网友“行业观察者”表示,“李云飞和杨学良的互撕,可能是为了打击对手的品牌形象,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这种恶意竞争,只会让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事实上,无论李云飞和杨学良的初衷是什么,这场互撕的结果都是“两败俱伤”。比亚迪和吉利的品牌形象都受到了严重损害,销量大幅下滑,而整个国产车行业也陷入了信任危机。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并没有得到任何保障,他们面临的质量问题、服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消费者想要的不是大佬们的互撕,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汽车行业评论员李女士表示,“如果车企们真的想为行业着想,想为消费者负责,就应该停止内斗,联合起来解决行业乱象。比如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价格体系、完善售后服务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国产车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让中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六、破局路:停止内斗,回归本质,国产车才能涅槃重生

这场由“双雄互撕”引发的口碑危机,给中国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如果车企们继续沉迷于内斗、热衷于炒作、忽视产品质量和用户需求,那么国产车的未来将不堪设想。想要破局,唯有停止内斗,回归汽车行业的本质,把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放在首位。

首先,车企们必须摒弃“价格战”的短视思维,转向“价值战”。价格战虽然能在短期内拉动销量,但长期来看,会透支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提升。相反,“价值战”注重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品设计、完善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比亚迪、吉利等头部车企,应该带头停止降价促销,转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中。比如攻克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核心技术,解决智能驾驶的算法优化、安全保障等问题,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车企们必须正视产品质量问题,建立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近年来,国产车的质量问题频发,核心原因在于部分车企为了追求研发速度和市场份额,压缩了质量管控的环节。车企们应该引以为戒,建立从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用户需求。

对于已经出现的质量问题,车企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解决,而不是推诿扯皮。比如比亚迪应该为“降价割韭菜”的车主提供合理的补偿方案,长安应该为老车主提供车机系统升级服务,奇瑞应该彻底解决变速箱顿挫的顽疾。只有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

再次,车企们必须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提升用户体验。售后服务是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自主品牌应该加大对售后服务的投入,增加维修网点的数量,缩短配件等待周期,规范售后收费标准,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建立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回应消费者的诉求,解决消费者的实际问题。

广汽传祺的做法值得借鉴。作为自主品牌中投诉解决率较高的品牌,广汽传祺的撤诉率超50%。其秘诀在于建立了“快速响应、及时处理、主动回访”的投诉处理机制,消费者的投诉能够在24小时内得到响应,72小时内得到解决方案,处理完毕后还会进行主动回访,确保消费者满意。

最后,整个行业应该建立良性的竞争秩序,避免恶意竞争和内斗。车企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对手不是彼此,而是来自全球的汽车品牌。只有团结起来,共同提升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水平,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行业协会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准则,禁止夸大宣传、恶意拉踩、价格战等不良竞争行为。车企们也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攻克核心技术,共享优质资源,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家车企的努力,更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表示,“希望车企们能够从这次口碑危机中吸取教训,停止内斗,回归本质,把精力放在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上,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回报消费者的信任。只有这样,国产车才能涅槃重生,才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赢得尊重。”

尾声:口碑是最好的“护城河”,信任是最珍贵的“财富”

重庆论坛的硝烟早已散去,李云飞和杨学良的“嘴仗”也渐渐被人淡忘,但这场争论给国产车行业带来的伤害,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修复。当车企们忙着计算销量损失、公关危机处理成本时,他们是否应该反思:到底什么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是短暂的市场份额?是华丽的宣传口号?还是高管们的“流量热度”?答案显然都不是。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口碑才是最好的“护城河”,信任才是最珍贵的“财富”。没有口碑的支撑,再高的销量也只是昙花一现;没有信任的基础,再华丽的宣传也只是空中楼阁。

国产车的发展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最初的“模仿借鉴”到如今的“自主创新”,从“低端低价”到“高端高质”,国产车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挑战,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可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却险些因为一场“嘴仗”付诸东流。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车企已经开始觉醒。比亚迪推出了“老车主权益升级计划”,为降价维权的车主提供免费保养、电池延保等补偿;吉利加强了品控管理,对存在质量问题的车型进行召回整改;长安承诺为老车主提供免费的车机系统升级服务。这些行动虽然来得有些迟,但至少表明,车企们已经开始重视消费者的诉求,开始正视自身的问题。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会因为一场“嘴仗”就彻底否定国产车,也不会因为几句华丽的承诺就盲目信任。他们想要的,不过是一辆质量可靠、服务周到、价格合理的汽车,想要的不过是车企们的真诚和尊重。

正如一位车主所说:“我们支持国货,是因为我们相信中国品牌能够崛起;我们选择国产车,是因为我们希望看到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但我们的支持和选择,不是无条件的。只有车企们真正把消费者放在心上,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国产车才能真正赢得我们的信任,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扫地僧与张三丰的对决,终究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内耗。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真正的“高手过招”,不是相互攻讦,而是在技术研发上精益求精,在产品质量上追求卓越,在用户服务上无微不至。只有这样,国产车才能真正摆脱口碑危机,才能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中,真正实现“弯道超车”,赢得属于中国品牌的尊严和荣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