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热闹的事儿,主角是上汽荣威的一款新车,叫荣威M7 DMH。
这事儿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它干了一件以前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把原来只有在三十多万,甚至更贵的豪华车上才有的高级底盘技术,直接用在了一台预售价不到十万块的家用车上。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这是真的吗?
会不会是厂家在吹牛?
毕竟,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大家都懂,这么大的“馅饼”,砸下来还真有点不敢信。
为了证明自己没说大话,荣威还真就搞了一场大场面的公开测试,请来了一堆有分量的权威机构和人物来当裁判和见证人,要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看个明白。
咱们先看看这场测试的阵仗。
主办方是新华社旗下的《新华汽车实验室》,这是国家级媒体的专业栏目,说话很有分量。
提供专业技术评测的是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这是咱们国家汽车行业里最权威的测试机构之一,他们出具的报告,在业内就是金标准。
现场还有汽车之家总裁王秋凤这样的行业大咖见证,甚至还请来了冬奥会短道速滑四金得主王濛来主持。
王濛是世界顶级的运动员,对速度、平稳和控制力的理解,那绝对是超乎常人的。
这么一套阵容摆出来,意思很明确:我们今天不搞花里胡哨的宣传,就是来一次实打实的、公开透明的“大考”,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这场考试最特别的地方,还不是这些大人物,而是一个特殊的“考官”——国内第一个用来测试“晕车”的仿生假人。
我们平时评价一辆车坐着舒不舒服,很大程度上凭的是个人感觉。
有的人坐什么车都晕,有的人坐拖拉机都觉得稳。
这种主观感受很难统一,没法拿来当成科学依据。
而这个仿生假人就不一样了,它肚子里装满了各种精密的传感器,能像真人一样感受车辆在行驶中的各种颠簸、晃动、加速和刹车带来的冲击。
最后,它会把这些复杂的感受,转化成一系列看得懂的、精确的客观数据。
说白了,就是用科学的办法来量化“舒适度”,这辆车到底颠不颠,坐久了会不会让人头晕恶心,不再是你觉得、我觉得,而是数据说了算。
测试的项目也相当苛刻,完全是冲着车辆的极限去的。
比如高速通过连续的颠簸路、模拟飞跃一个坡道、百公里时速紧急刹停、高速过弯等等。
这些场景在咱们日常开车中很少会遇到,但它们最能考验一辆车底盘的真实功力。
测试结果显示,荣威M7 DMH的表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在经过颠簸路面时,车身的晃动被抑制得很好,没有多余的弹跳;紧急刹车时,车头没有出现那种夸张的“点头”现象,车里的人不会往前猛地一栽;高速转弯时,车身也很平稳,没有出现明显的侧倾,给人很强的安全感。
最终,凭借这些亮眼的数据,它顺利通过了所有挑战,拿到了行业里第一个“AI智控底盘舒适认证”。
这个认证的分量很重,相当于得到了“双国家队”级别的权威认可,证明它的底盘舒适性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那么,一台十万级别的家用车,到底凭什么能有这么出色的表现呢?
秘密武器就是它搭载的那套“AI mCDC电磁悬挂”系统。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专业,我们用大白话来解释一下。
传统汽车的减震器,就像一根弹簧,它的软硬是出厂时就设定好的,没法改变。
所以厂家只能取一个中间值,结果往往是跑高速时觉得车身发飘不够稳,过烂路时又觉得太颠不舒服,很难做到两全其美。
而mCDC电磁悬挂就厉害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能随时调节软硬的“智能弹簧”。
它的减震器里填充了一种特殊的磁流变液,只要给它通上电,这些液体就能在千分之一秒内从稀薄的液体状态变得像果冻一样粘稠,从而瞬间改变减震器的阻尼,也就是软硬程度。
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还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和一双锐利的“眼睛”。
它的“眼睛”是车头的摄像头和雷达,能提前扫描前方路面的情况,比如看到前面有个减速带或者一个坑洼。
“大脑”也就是AI芯片,会立刻分析路况,并抢在车轮压上去之前的几十毫秒,就命令悬挂系统:“嘿,准备好,前面有坑,快变软一点,把这个冲击吸收掉!”或者在转弯、刹车时,它会命令悬挂:“撑住,变硬一点,别让车身晃!”这样一来,就实现了所谓的“该软的时候软,该硬的时候硬”。
它不是等车轮压到坑了才被动地去补救,而是主动地、有预判地去应对,所以才能带来那种像坐在魔毯上一样平稳舒适的感觉。
过去,这种高级技术一直被国外的几家大公司垄断,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一般只会用在售价三十万、五十万甚至更贵的豪华品牌车型上。
咱们自己的品牌想用,就得花很多钱去买。
而这次,上汽荣威靠着自己多年的技术积累,硬是把这套复杂的系统从硬件到软件全部自主研发了出来。
这不仅仅是为消费者省了钱,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把核心技术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汽车工业实实在在的进步。
荣威把这项技术称为“技术平权”,意思就是,好的技术不应该只是有钱人的专属,也应该让咱们普通老百姓享受到。
不到十万的预售价,就能买到这样一套越级的底盘系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底盘,这款车在其他方面也给得很足。
比如它有同级别里独一无二的全景大天窗和能像沙发一样放倒的后排座椅,坐着非常舒服。
它的纯电续航里程达到了160公里,在同级别的混动车里是最长的,这意味着如果每天上下班路程不远,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电车来开,一个星期充一次电就够了,能省下大笔的油钱。
市场的反应最能说明问题。
自从在成都车展上公布预售价并开启预订以来,短短一个星期,订单量就突破了一万台。
这说明,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懂车,大家看重的不仅仅是便宜的价格,更是价格背后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价值。
当一款车用权威的认证、硬核的技术和颠覆性的价格,重新给“十万级家轿”这个市场立下了一个新标准时,受到追捧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随着9月17日正式上市日期的临近,关于这款车的更多配置细节和购车优惠政策也将公布,它无疑将给目前的家用车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也让更多普通家庭有机会用更少的钱,享受到更高品质的出行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