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以前一直觉得“开不坏的丰田”是句夸张的广告词,直到我的大众途观L在第五年开始漏机油,双离合变速箱修第三次还顿挫,我才信了。你敢信吗?一辆落地快30万的车,七年下来光维修费就花了将近四万,而同期朋友的丰田RAV4除了保养连个螺丝都没换过。车评人嘴里那些“德系质感”,“技术领先”,在漏油的发动机和顿挫的变速箱面前,简直像个笑话。
换车之前,我是大众的忠实粉丝。2016年提途观L的时候,身边所有人都说这车扎实,高级,开出去有面子。销售指着发动机舱里那些密密麻麻的管线,跟我说这是最新的EA888发动机配DSG双离合变速箱,换挡速度堪比超跑。我当时真信了,觉得德系技术就是牛,日系车那都是“皮薄馅大”,根本没法比
头三年,这车确实没让我失望。加速快,底盘稳,跑高速那种厚重的感觉让人特别安心。可问题是从第四年开始冒出来的。
先是变速箱在2挡升3挡的时候开始咔咔响,去4S店检查,师傅说这是双离合的正常现象,通病,不影响开。结果没过半年,换挡顿挫越来越明显,有时候低速跟车,车子一窜一窜的,坐车的人都能晕车。
最头疼的是第五年发现发动机漏油。保养的时候师傅把车升起来,指着底盘护板上一片油渍,说曲轴后油封老化,要修就得拆变速箱,工时费一大笔。我当时就懵了,这才五年的车啊!修吧,心疼钱,不修吧,看着机油尺一点点往下掉,心里更堵得慌。从那以后,中控台异响,天窗漏水这些小毛病就没断过,去4S店比回老家还勤。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换车,是去年跑长途时变速箱突然报警,动力中断,差点给我扔在高速上。
拖到修理厂,师傅拆开变速箱说离合器片烧了,维修报价一万二。我看着那张维修单,突然觉得特别累。这七年,我为这辆“技术领先”的车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早就超过了它当初带给我的那点面子感和驾驶乐趣。
处理掉途观L之后,我几乎没怎么犹豫就选了丰田RAV4荣放。说实话,试驾的时候确实有点落差,底盘没那么沉,内饰塑料感强,加速更是温吞吞的,跟大众那种“拳拳到肉”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但销售一句话打动了我,“这车可能给不了你激情,但能保证你随时想走就走。”
开上RAV4这大半年,我才慢慢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2.0L自吸发动机配CVT变速箱,平顺得几乎感觉不到换挡,城市里跟车特别轻松。虽然动力爆发力不如以前的涡轮增压,但油门响应很跟脚,不会像双离合那样思考人生。最让我惊讶的是保养成本,一次小保养才六百多,只有大众的一半。
底盘确实不如德系车那么“整”,过坎时有点散,但跑起来很稳,尤其是高速巡航,方向盘的沉稳感让人安心。
我特意查了资料,丰田的TNGA架构把车身刚性做得比以前强了很多,安全性其实并不差。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调校思路,开久了反而会觉得特别踏实。我后来跟几个修车老师傅聊天,他们一说起大众和丰田就乐。老师傅的原话是,“大众爱把最新的技术第一时间装车上,问题是这些技术没经过足够长的路试,容易当小白鼠。丰田呢,用的都是别人验证过好几年的成熟技术,虽然不新鲜,但肯定用不坏。”这话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解释了我这七年的困惑。
车评人很少会告诉你一辆车开五年后的真实状态。他们评测的都是新车,比的都是零百加速,赛道圈速,内饰科技感。可对我们普通车主来说,一辆车是要陪你风里来雨里去的伙伴,不是赛道玩具。Reliability(可靠性)这个词在评测里出现的频率,远远比不上“操控”,“质感”这些虚头巴脑的
J.D.Power发过一份美国市场车辆可靠性报告,丰田和雷克萨斯常年霸榜前三,而大众通常排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下。
这份报告调查的都是三年车龄的车辆,反映的正是过了质保期后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国内某第三方投诉平台的数据也显示,德系品牌的发动机,变速箱核心部件投诉率明显高于日系。
我现在特别理解为什么广东人那么爱买日系车。不是他们不懂车,恰恰是因为太懂车了。在湿热天气下,可靠性就是硬道理。一辆随时能发动,空调够凉,不会把你扔在半路的车,比任何花里胡哨的配置都实在。这大概就是一种用车文化的差异:北方人更看重面子和气场,南方人更讲究实用和省心。
有朋友说我从大众换丰田是消费降级,我反而觉得这是消费观念成熟了。年轻时总想追求刺激,觉得技术参数代表一切,等到成了家,有了孩子,才发现稳定可靠比什么都重要。车上坐着家人时,你根本不想体验变速箱顿挫的“驾驶乐趣”,只希望平平安安到达目的地
最近做了一次朋友的奥迪A4L,也是EA888配双离合,才三年车龄,等红灯时方向盘抖得像我十年前那台二手捷达。朋友苦笑着说已经习惯了,修了好几次都没根治。我坐在副驾驶上,突然有点庆幸自己跳出了这个循环。可能对德国车来说,新技术是卖点,但对车主来说,新技术往往意味着当小白鼠的风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