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拖鞋踩进泥滤的不心疼,但在特斯拉的车厢里,一句“嘿,Tesla”,只换来一声比电脑朗读更冷漠的“请再说一遍”,这令人怀疑自己是在和隔壁仓库的机械臂沟通。国产大模型豆包和DeepSeek终于“上车”,而在行业里,这消息就像夜半警铃,既是追赶,也是自省。作为案卷里的新证据,这段智能化补课充满了细节:先一步的中国新势力车企,半年之前已悄然换了车载AI的底色,现在轮到特斯拉交作业。
那个8月的深夜,特斯拉悄悄挂出新版语音助手使用条款,里头写着从物理按键到“嘿,Tesla”,服务器的后面都挂了豆包和DeepSeek模型的小马甲。但迄今为止,“具体啥时候上线”,只见公告没见指南,像是饭店菜单开出新菜,还未上桌。用户早已习惯吐槽特斯拉的智能座舱;这助手过去被亲切地称为“人工智障”,比如在高速路甩出一串方言后,收尾只等一句“请重复”,让人怀疑是不是自己普通话不过关。中国同行则早已在家电互联、跨屏操作、连续语音对话里杀了个七进七出,用得顺手得像自家的遥控器。
事件轨迹清楚得很。特斯拉在美国先上线了自己的AI大模型Grok,一度被马斯克吹得神乎其神——“全球最强的AI模型”,博士答题都不带抖的。然而,AI不能光靠面子,隐私才是王道。福布斯那边一查,发现37万条用户聊天记录全都裸奔在互联网上,图片、密码、加密钱包入口,统统让爬虫逛了个遍。事情发酵后,被曝群里一片“背刺”声:几句话就把自己的敏感数据全交了底,人和机器谁更信得过,还真说不定。应了那句,技术升级有时像装了自动门,关不严就成了通道。
提到特斯拉的智能短板,无需煽情,只看数据。懂车帝掏出的评测报告摆在眼前:2025款Model Y的语音识别准确率——平时还能有92%,但一进高速,噪音一干扰,马上掉到85%,也别想连着聊个五六句。而小鹏和华为的助手,不仅能听懂混合方言,还能20轮对话不崩,控制家电不在话下。对比之下,特斯拉好像还在用老年机答微信。不过,这不全是技术滞后,也有企业哲学的影子——开放生态和本地适配,在美国玩家那儿往往排在后头。
应用生态的问题更加明显。车机里应用少得可怜,导航还经常不及手机更新,用户只能靠蓝牙苟延。国内新势力车企可不像只做个高端遥控器,小米新车已经能把扫地机器人“喊”出来,理想的智能体连车里的支付宝都能调。本人如果是个爱折腾APP的大龄工程师,肯定明白什么叫被同龄人“碾压”:功能体验全链路打通,一体化到有点吓人。
这就引回到了国产大模型的“迟到”。特斯拉的豆包、DeepSeek上车,比中国同行晚了整整半年,且官方连上线时间都不敢轻易开口。深层原因其实很简单——在美国市场,只能靠自家AI(Grok)撑场,结果翻车现场黑料满天飞,不敢贸然在中国复制。这些“安全防护”的漏洞不是简单升级的事,背后是路线选择和行业标准的差异。特斯拉既要追赶中国市场速度,有限度地开放国产AI接入,又要求美式隐私观里那套“不出事故”逻辑。夹在技术革新与监管雷区之间,特斯拉干的活像一位在法庭答辩的老律师,嘴里还没把话说完,证据链已经在旁边跑题。
现在来看,引入豆包和DeepSeek大模型只不过是刚打响的前哨。智能化深水区的拼杀,不只是语音识别准不准、生态做不做得开放,更重要的命题变成——“交互同质化谁也占不了便宜,能不能把大模型真正和用户场景、车载硬件深度绑定?”说得俗点,要ChatGPT不是为了和车窗对聊,而是得懂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能把场景融进去才算技术落地。
这里有个黑色幽默的小插曲:技术圈里流传一句话,“人工智能这东西,听懂了还未必做对,做对了也未必放心。”特斯拉工程师的自信有如连夜加班的旧案侦探,时刻担心新增功能的一行代码可能就是下一个“用户隐私外泄”的启动线。如果这是案发现场,证据到处都是——唯一缺的,可能就是最后一份让所有人都安心的专业承诺书。
回头一看,中国车企的“大模型进车”早已不是新闻,今天特斯拉补上这一课,倒也算是顺理成章。多数行业观察者会关心:当智能化都在抄同一份作业,会不会最后只剩用不完的对话能力,却找不到真正的痛点体验?技术更迭有道,但人性复杂,智能座舱的终极追求怕不是在数据精度里,而在场景深入里。
或许,下一个案卷里值得翻的,不是技术有多强,而是当AI进入车厢,本地用户的隐私、生态绑定的安全、同质化竞争的瓶颈,是否还有真正的破解之道?就像查获一份加密信息,拆开后只是另一份“请稍后再说”的等待。此刻,给车载智能一点时间,也许能等来真正能“说人话”的答案。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